北京時間5月1日,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作出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中,體內天然睪酮含量過高的女田徑運動員必須減少激素水平才能參加比賽,并建議國際田聯將這個新規則適用于女子800米項目。這一裁決,意味著南非著名中長跑運動員卡斯特爾·塞門亞(Caster Semenya)起訴的國際田聯政策性別歧視案敗訴。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在裁決書中提到:“這是實現國際田聯在限制性賽事中保持女子田徑完整性的目標的必要、合理和相稱的手段。”
塞門亞受到全球田徑界的矚目,起初是因為超強的自身實力。在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中,塞門亞以1分55秒45的成績奪得女子800米冠軍。不過就是因為這次的一戰成名,她隨即因女性性征不明顯遭到了質疑和調查。接受性別測試時塞門亞說:“為了配合檢查,我像試驗品一樣被弄來弄去。”性別測試報告證明塞門亞的成績不涉及禁藥,但結果并未正式公布。不過,據《每日電報》同期報道,她體內的增肌激素睪酮水平含量是正常女性的三倍。
睪酮與體力相關,能影響運動員肌肉、骨密度的強度,和成績呈正比例關系。內分泌平衡是維持運動員競技狀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睪酮水平的高低,就是反映內分泌功能狀態的重要標志。大部分女性運動員,睪酮水平在0.12-1.79nmol/L之間,睪酮水平含量高的女性,肌肉質量、強度和攜氧能力都更為出眾。國際田聯醫學與科學系博士斯蒂芬·貝爾蒙表示,他們在10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每1000名優秀女子運動員里有7.1人的睪酮水平偏高,這些高于常人的睪酮指數,對運動員在中距離場地賽里的成績提升很明顯。
從去年4月開始,國際田聯就推出新政策,修訂了參賽性別鑒定標準的新條例:要求DSD(性別發育差異選手),必須將自己體內的睪酮標準降到5nmol/L以下,才能繼續參加包括400米、400米欄、800米、1500米以及1英里五個女子項目田徑比賽。
若遵循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裁決書中“運動項目完整性”的條例,女子田徑賽事不該單獨禁止塞門亞這樣天然睪酮含量高的運動員分項目參賽。如此,才能全面體現奧林匹克精神。關于公平競賽精神,《奧林匹克章程》中有這樣的描述:在友誼、團結和公正競賽的奧林匹克精神下,每個人生而具有體育的權利,該權利不應受任何成見的影響。可見,將少數女性擁有的罕見生理特征作為篩選條件加以限制甚至防備,是帶有成見的不平等現象。
基因賦予她們與眾不同的染色體,作為女性運動員,應該說這是一種天然優勢。可是,因外貌、生理、聲線的不同,天生具有高睪丸激素水平的女性,在生活中需要處處接受他人異樣的眼光。此前,芬蘭田徑選手瓦拉謝維奇甚至因為性別爭議在美國遭到槍殺。
誠如塞門亞所說:“上帝讓我變成這樣是有原因的,所以我應該接受這樣的自己。”正視他人異樣眼光,頂住非議和壓力成為一名運動員,靠實力走上國際賽場,已是十分不易的事。然而,體檢機構不顧個人隱私“像試驗品”一樣對運動員進行檢測、觀眾的不當評論、官方對其取消項目比賽資格,都像刺刀般扎心。可以想象,這會讓她們再次對自己的身份、隱私權、安全感、歸屬感產生質疑。
從這一層面來說,塞門亞的性別歧視案意義深遠。其影響到的不僅是塞門亞個人,而是關于更多有相關擔憂的女性的福祉。有礙賽場公平的問題,希望不要向侵犯特殊女性隱私和人權的方向繼續演變。(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