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電影前,余欽都要反復琢磨解說詞。
喜劇片讓盲人們“看”得很開心。
余欽本是東莞橋頭文廣中心的一位群眾文化工作者,如今,她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東莞市“心目影院”的文化志愿者。給盲人講電影成了她工作之余最主要的事情。去年,國際盲人節期間,東莞市文化館將在北京很出名的“心目影院”引進了東莞,旨在為東莞的盲人提供一個免費“看”電影的機會。
盲人都是通過聽覺感受世界的,如何把電影畫面轉化為聲音,讓盲人真正聽得懂劇情?成了“心目影院”文化志愿者面臨的難題。余欽已給盲人講過三次電影,她總結出了很多技巧,但同時也遇到了不少新課題。真心為盲人服務,她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挺重。
情結
公益讓她覺得有責任心有力量
“遠處白云飄飄,有片荒蕪的草坪,看上去有些黑暗,上面有幾堆小山丘,近處有幾株枯黃的草在隨風飄蕩,畫面慢慢變亮,上面寫著:1942年,中國。電影正式開始了,這個名為《驢得水》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老校長帶著幾個青年教師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干旱的地方維持著一所小學。由于經費不足,他們把學校里唯一的一頭交通工具驢謊報成了一名老師,冒領空餉,最后被教育部的特派員發現,產生了一場鬧劇。電影的主要人物有校長、張一曼、銅匠、特派員……”
上周六的上午,當聽到余欽用甜美而緩慢的語速說出上面的話語時,49歲的沈花古臉上露出了樂呵呵的笑容,雙目失明的他之前只在別人的嘴里聽過電影這兩個字,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他也能有機會通過耳朵來“看”一部完整的電影。
看到坐在自己眼前的沈花古還有其他盲人面對新事物流露出的驚喜和專注的表情后,講臺上的余欽就像被注入了一劑興奮劑一樣,內心不僅有滿滿的成就感,更覺得有份責任:一定要把手上的這部電影講好,對得起冒著高溫來“看”電影的盲人。
這是余欽第三次給盲人講電影。去年10月,東莞市文化館和殘聯聯合啟動了“心目影院”項目,在全市范圍內招募文化志愿者,幫助東莞的視障人士“看”電影。余欽得知這個消息后,主動打電話聯系文化館,請求給她留一個名額。“當得知這個消息后我的心怦怦跳,手心也流汗。”余欽說,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強烈的反映,因為這個公益項目戳中了她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在四川達州的山村里長大的余欽,小時候經常碰到殘疾人。在她12歲的時候,曾發生過一件事情。村里一老大爺四肢殘缺,走路的時候一不小心褲子掉了,周圍的人都在看熱鬧,沒有人愿意給他幫忙。余欽是唯一一個沒有看熱鬧的人,她主動走過去幫老大爺把褲子提上,老大爺轉過身來面對年幼的余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后來,只要余欽家里有農活,這位老大爺都會過來幫忙,哪怕是干不動,也會一瘸一拐地幫忙拿東西。
這件事永久性地留在了余欽的腦海中,讓她養成了對有身體缺陷的弱勢群體心存善意的習慣。出門在外,只要碰到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她都會主動過去搭把手,甚至給予物質幫助。
余欽現在在橋頭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做群眾文化工作。從小就喜歡唱唱跳跳的她在朗誦和表演方面都很有天賦,參與了眾多東莞本土出品的電視劇和話劇的演出,還曾獲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優秀獎。
既有心又有力,讓余欽很快地加入了東莞文化館招募的為盲人講電影志愿者團隊。在接受了幾次培訓和鍛煉后,她就開啟了自己的實踐。
講解前看了不下20遍電影
現實
余欽給沈花古講電影的地點是在常平殘疾人康復就業中心三樓的會議室,這里有電腦和大的投影儀。之前的講解都是在東莞市中心的文化館舉行的,這次移師到常平,主要是為了方便鎮區30名盲人前來聆聽。
挑選影片是給盲人講電影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因為盲人聽得到電影中的人物在說什么,講解員主要的工作一方面要給盲人講解無對白的視覺畫面,一方面又不能干擾電影的對白和音樂。這就要求電影既不能是視覺沖擊強烈,節奏太快的大片,也不能是過度深刻、節奏太慢的文藝片。余欽發現,輕松幽默的喜劇題材更容易讓盲人們接受。故這次她選了脫胎于開心麻花話劇舞臺的電影《驢得水》,因為這種類型電影對白直觀,節奏適中。
“我自己要先把要講解的電影看到想吐。”余欽說要想講好一部電影,不僅僅要了解電影故事,更要懂得欣賞電影。她先把電影《驢得水》看了不下二十遍,然后又自己反復琢磨解說詞。因為白天工作,這些工作都是在她兒子晚上十點睡著了以后來完成的。好在她的家人非常支持她,愛人和孩子還經常做她的第一批聽眾。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近兩個小時的電影被她分解成了寫在8頁A4紙上近一萬字的解說詞。
在電影講解結束后,講解員要和盲人朋友們互動,這是“心目影院”項目的規定動作。聽盲人朋友談論電影劇情才能檢驗出講解員的講解是否成功。
未來
工作難度大需繼續努力
然而,互動情況并不理想,大家并沒有暢談感受。余欽說這次略顯尷尬的互動也會讓她反思總結。“之前在市區的文化館講《驢得水》時盲人朋友們的反饋就很好,因為《驢得水》是一個有些黑色幽默的電影,鎮區很多盲人相對來講文化知識水平不高,且比較閉塞,接觸的人和事比較少,理解起來更困難一點。”
余欽坦言,這次的反饋讓她覺得自己工作面臨的挑戰還很大。“盲人一輩子都生活在黑暗中,只能用聽的狀態去理解視覺,讓他們把聲音變成畫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面對大多數第一次聽電影的盲人,這個難度更大。”余欽稱,這項工作她還要不停地摸索、學習,也更感覺到了肩上責任的重大。
知名公益人王偉力是“心目影院”的創始人,在2005年的時候,他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自費創辦中國第一家盲人電影院,開始免費為盲人講電影,后來這一公益活動形成了品牌,好多央視主持人都參與進來,并在其他城市落地。
去年10月15日,在第35個盲人節之際,東莞市文化館將這一公益項目引進東莞,成立了廣東省內首家“心目影院”,并邀請王偉力為東莞的盲人第一次講了電影。“以心為目,有愛無礙”項目負責人李婉瑩表示,東莞文化館之所以做這項工作,就是想幫扶弱勢群體,目前已有20個固定的文化志愿者參與到該項目中。
據了解,東莞戶籍盲人已過萬。每個月的第二個周六,在文化館的一樓,就會有一些盲人都來聆聽電影。經過幾個月的發展,現在的“心目影院”不僅僅吸引盲人來聽,還會有一些東莞理工學院的大學生戴上眼罩來感受看不見的世界。(記者 葛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