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日前發布公告,洛陽建龍微納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龍微納”)將于10月16日接受上市委審核。
此次上市,建龍微納計劃在科創板發行數量不超過 1446 萬股新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 25%,計劃募資36399.3萬元,投入吸附材料產業園項目(三期)、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項目、年產富氧分子篩 4500 噸項目等。建龍微納此次IPO的保薦機構為中天國富證券。
公開資料顯示,建龍微納主要從事無機非金屬多孔晶體材料分子篩吸附劑相關產品研發、生 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的業務,主要產品為分子篩原粉、分子篩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篩三大類。
2016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建龍微納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000.9萬元、24448.23萬元、37821.33萬元和21614.49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039.57萬元、-1018.82萬元和4707.25萬元和4953.82萬元。
在談及2017年的虧損業績時,建龍微納表示,公司作為擔保方,為海龍精鑄代償銀行債務3262萬元所導致。值得注意的,目前海龍精鑄經營較為困難,僅向建龍微納歸還了109萬元。建龍微納表示,上述代償余款存在不能收回風險。不過,建龍微納目前其對外擔保責任已全部解除。
除了海龍精鑄外,建龍微納報告期內還為其他3家企業進行了擔保,2018年對光明高科承兌匯票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的金額有2300萬元,為洛北重工銀行貸款提供連帶保證責任的金額有2500萬元,而為洛染股份擔保的銀行貸款金額則高達3800萬元。
負債率畸高,是雪山實業的17倍
建龍微納雖然“熱衷”為他人做擔保,但自身的資金狀況并不太樂觀。高頻高額作擔保的背后,是其差勁的現金流狀況。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建龍微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996.58萬元、5444.84萬元、7469.09萬元和3193.65萬元。2016年-2018年各期末和2019年6月30日,建龍微納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88.48%、91.43%、64.42%和 55.21%,遠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上海恒業和雪山實業。以2018年為例,上海恒業和雪山實業的資產負債率為35.23%和3.72%,同期建龍微納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上述兩家的1.8倍和17.3倍。
對公司2018年期末與2019年6月30日資產負債率下降幅度較大的原因,建龍微納表示,主要是2018年公司進行了兩次股權融資,合計募集資金 12588.24 萬元,歸還了部分銀行貸款。
建龍微納還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公司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余額合計為 14916萬元。為該等借款,公司已抵押了機器設備、房屋土地累計賬面價值為 26376.76 萬元,公司凈資產為 26500.97 萬元,凈資產的抵押比例為 99.53%,若上述資產被行使抵押權,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造成較大影響。
毛利率近40%,媒體稱其“踩高蹺”
資金情況太不樂觀的建龍微納,招股書披露的多個財務數據也引發了媒體的質疑。
以毛利率為例,2016年-2018年和2019年1-6 月,建龍微納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9.33%、31.92%、34.89%和38.11%,而同期上海恒業毛利率分別為26.12%、27.02%、21.21%和20.74%,雪山實業分別為21.99%、24.39%、22.81%和19.29%。
證券市場紅周刊報道稱,報告期內,上海恒業和雪山實業的平均毛利率分別為24.06%、25.71%、22.01%和20.01%。其中2016年建龍微納毛利率超出行業均值12%以上,2018年更是超出行業均值15%以上,而即便在2017年建龍微納毛利率出現下降、業績出現虧損情況下,毛利率仍比同行業高出6%以上。很顯然,建龍微納“踩高蹺”的毛利率是并不正常的。
如果毛利率異常,其財務數據勾稽關系也會出現問題。招股書披露,建龍微納的主要產品分為成型分子篩、分子篩原粉和分子篩活化粉,其中成型分子篩和分子篩原粉為其貢獻了90%以上的收入,分子篩活化粉則為其貢獻了4%到6%的收入,而其他報告活性氧化鋁在內非主要產品每年貢獻的收入數百萬元。招股說明書還披露了建龍微納主要產品的產量、銷量、自用量、主要產品的銷售均價等數據,結合其毛利率不難核算出其產品的成本價。結合其新增庫存商品數量和成本價即可推斷出該公司每年新增庫存商品的金額。
經過核算,公司主要產品在報告期內不但沒有新增,反而每年都有所減少。
然而,從其披露的存貨情況看,卻與核算結果是有所出入的。以2018年為例,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存貨構成情況,2018年該公司存貨中庫存商品的期初金額為2100.66萬元,期末金額則為3205.91萬元,這也就意味著該公司當年的庫存商品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100余萬元。該公司除了主要產品外,還有少量活性氧化鋁等產品出售,然而這些產品2018年的總銷售額加起來也不過900余萬元,不應該出現上千萬元的存貨新增。
直接材料虛減?成本數據真實性遭質疑
證券市場紅周刊還在報道中指出,建龍微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也不太正常。
建龍微納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氫氧化鈉、固體純堿硅酸鈉、鋰鹽、氫氧化鋁等化學材料,能源主要包括電力、天然氣及蒸汽。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2018年公司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材料和電力的含稅金額為10879.43萬元,占到采購總額的35.03%,意味著其當年的含稅采購總額為31057.47萬元。當年其能源類含稅采購金額為5964.41萬元,由此推算出含稅原材料采購理論上應該為25093.06萬元。由于從2018年5月份開始,我國相關產品增值稅的稅率從17%調至16%,即使們仍然按照較高的17%稅率扣減,其不含稅的原材料采購金額也高達21447.06萬元。
對于一家生產型企業來說,原材料完成采購后,經過生產、銷售等環節后,結余部分期末會結轉到存貨。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存貨數據,2018年存貨期初金額為4945.21萬元,期末金額為6113.77萬元,也即當年其存貨新增金額為1168.56萬元。由于新增的存貨中除了材料成本和燃料動力成本外,還包含了部分人工成本、制造費用等項目,這就意味著相比21447.06萬元的原材料采購金額,扣除期末存貨新增金額后,其當年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理論上應超過20278.50萬元才合理,可事實上,根據公司披露的主營業務成本構成情況,2018年其直接材料成本金額僅有17124.45萬元,顯然這相比核算的結果存在了3154.05萬元的差異。如果其他相關數據均是真實的話,則意味著公司2018年可能至少存在3154.05萬元的直接材料成本虛減。
此外,建龍微納2017年的直接材料成本也存在虛減的嫌疑。2017年,公司向前五大供應商合計采購原材料和能源的含稅金額為8178.73萬元,占到采購總額的41.73%,由此推算出當年含稅采購總額應該為19599.16萬元。扣除我們上文中提到的4418.79萬元的能源含稅采購,則其原材料含稅采購金額為15180.37萬元,再扣除17%的增值稅,則當年該公司不含稅的原材料采購金額理論上應該為12974.68萬元。
存貨方面,2017年存貨期初金額為4610.48萬元,期末金額則為4945.21萬元,因此存貨新增金額為334.73萬元。扣除期末結余的存貨金額后,該公司2017年理論上的直接材料成本應該超過12639.95萬元才對,可實際上根據其披露的主營業務成本數據,當期的直接材料成本僅為11117.41萬元,顯然,兩者之間相差了1522.54萬元。
介于其2017年和2018年的直接材料成本均小于核算成本,由此就令人懷疑該公司在材料成本方面存在虛減的可能。結合其可能存在虛減能源成本的懷疑來看,建龍微納披露的成本數據的真實性就值得商榷了。
財務造假?招股書與年報多處數據不一致
由于建龍微納此前曾在新三板市場掛牌,中國網財經記者將其科創板招股書與掛牌新三板期間的年報數據對比,發現多處數據不一致。
建龍微納此前的年報顯示,2016年和2017年的營收分別為12843萬元和24553萬元;而科創板招股書的相關數據分別為13001萬元和24448萬元。
凈利潤方面,年報顯示,建龍微納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1022萬元和2054萬元;而招股書中,2016年凈利潤變為1040萬元,比年報數據多出18萬元,2017年凈利潤則由盈轉虧,變為-1019萬元,與年報數據相差3072萬元。
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方面,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和2017年的兩項合計金額分別為2789萬元和4478萬元;而年報中這兩項合計金額卻分別為2663萬元和4464萬元,前者相比后者分別多出了126萬元和15萬元。
存貨方面,招股書中2016年和2017年存貨金額分別為4610萬元和4945萬元;而年報中卻分別為4672萬元和4958萬元,前者比后者分別少了62萬元和13萬元。
應交稅費方面,招股書中2016年和2017年應交稅費分別為42萬元和353萬元;而年報中變為81萬元和470萬元,尤其在2017年中,應繳稅款調增了117萬元之多。
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方面,招股書中20 16和2017年分別為7544萬元和13702萬元;年報中則為7425萬元和13728萬元。
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方面,招股書中2016年為6107萬元;而年報中只有3275萬元,變動了2832萬元。
此外,遞延所得稅資產、預付款項、資產、收到的其他與籌資活動有關的現金等財務數據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重營銷輕研發?研發人員平均月薪不足7千元
作為一家科創板企業擬上市企業,建龍微納的科創含金量如何?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建龍微納研發費用分別為606.14萬元、802.23萬元、1241.02萬元和697.83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的4.66%、3.28%、3.28%和3.23%。而同期上海恒業研發費用率分別為5.02%、4.48%、3.59%和3.48%,雪山實業則分別為5.66%、5.33%、5.22%和5.23%。
從員工構成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年末,建龍微納443名員工中技術人員僅有68人,占員工總數的比例僅為15.35%。除了技術人員占比低的問題,建龍微納技術人員的教育水平也令人擔憂。據披露,公司本科以上人員數量僅有53人,占總員工人數的比例的11.96%,這意味著68名技術人員中,至少有15名很多技術人員的學歷是大專或大專以下。
員工薪酬方面,建龍微納的數據也不盡如人意。據了解,2018年建龍微納共有研發人員42名,當年用在研發人員上的薪酬金額為329.17萬元,人均年薪為7.83萬元,平均到每月的薪資為6525元。相比之下,2018年公司銷售人員的平均年薪為23.49萬元,是研發人員薪酬的3倍。
業內人士分析稱,研發人員的待遇如此低,或許是因為公司并不擔心核心技術泄露和研發人員流失的風險,建龍微納的這種情況很可能說明,要么是公司核心技術非常集中,也就是說公司的技術含量只靠一兩個人來支撐;要么就是企業根本沒有所謂的核心技術。
此外,針對建龍微納主營的分子篩產品,有媒體在報道中指出,目前國內對分子篩的科研與國際水平相當,分子篩研究門檻并不高。
據財聯社報道,青島某化工類高校從事分子篩科研工作的李先生介紹,分子篩在工業上應用廣泛,有的產品可以重復利用,對環境污染也小。李先生在實驗室做分子篩原粉的合成,在他看來,分子篩產品只需要原料和配方、制作工藝等技術支持以及人員操作,對于科研人員來說感覺沒什么技術含量。
“分子篩種類有二三百種,無論是材料的合成到材料的應用,咱們國家做得都挺好。”在某綜合性大學負責化學教學及分子篩研究的副教授楊女士表示,國內對分子篩的研究,基本上沒有落后于國際。當然,并不是每個類型的分子篩已經完成從實驗室合成到工業應用的打通,這點國內外一樣。
招股書顯示,建龍微納已擁有11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一種Li-LSX分子篩的制備方法”、“一種小晶粒A型分子篩原粉的制備方法”、“一種中硅X分子篩MSX原粉的制備方法”等發明專利已經實現產業化。
楊女士介紹,這些專利名稱中的制備方法就是分子篩的配方、制作工藝,和實驗室里科研做的合成配方是一回事。根據分子篩構型不同,配方的制備周期在幾天到一二十天不等。“分子篩研究在國內高校都有,研究的門檻并不高。”不過楊女士坦言,實驗室合成不難,開發成工業應用就需要看具體情況了。
李先生表示,山東當地分子篩廠家多,根據具體用途和工藝水平,產品價格不等,比如某同一類型的產品最貴五六萬一噸、最便宜的五六塊一千克,進口的會貴一些。就李先生個人判斷,分子篩行業還可以穩健發展幾十年,畢竟現在技術儲備沒什么問題,就看具體的工業應用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