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稱為“港股小茅臺”的維他奶國際(HK:00345),近期卻出現股價雪崩式下跌。就在不久前的6月13日,維他奶國際股價剛剛創下歷史新高47.25港元,市值一度超過500億元。但好景不長,創出歷史新高后,維他奶國際股價卻開始急轉直下,至6月27日,僅10個交易日,維他奶國際已跌去近兩成股價,報收于36.8港元,總市值390.83億港元。
股價雪崩式下跌的原因是什么?公司基本面有無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網財經記者就此問題向維他奶國際發送了采訪函,截至發稿時,對方仍未回復。
業績不及預期、匯豐下調目標價或是股價雪崩誘因
6月20日,維他奶國際發布業績預告,公告顯示,公司2019財年(2018年3月31日-2019年3月31日)實現營收75.26億港元;同比上升16%;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6.96億港元,同比增長19%;毛利40.42億港元,同比上升18%。
盡管維他奶國際營收凈利實現雙位數增長,但2019財年營收16%的漲幅與上年同期的21%相比,增速出現了5個百分點的下滑。
分拆業務地區來看,中國內地2019財年收入46.28億港元,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及新西蘭、新加坡的收入,分別為22.64億港元、5.22億港元和1.12億港元。
由此可見,中國內地是維他奶國際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數據顯示,中國內地的營收狀況與往年相比也并不樂觀。
維他奶2019財年在中國內地的營收增長25%至46.28億港元,與上年同期的增長38%相比,有了明顯的回落勢頭。尤其是2019年財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地區的營收增速僅為13%,而就在2019財年上半年,其營收增速還有32%,半年時間,就出現了大幅滑坡。
因業績不及預期,匯豐把維他奶國際的目標價調降至40港元,評級維持“持有”。匯豐表示,維他奶去年下半年盈利較低,是受收入增長放緩、開支較高及匯率因素影響,而公司在品牌及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將拖累短期表現。
業績預告前夕機構股東減持“出逃” 產品屢次抽檢不合格
在大幅滑坡的業績發布前夕,維他奶國際的機構股東出現了多次減持行為。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9年3月29日開始,就陸續有機構股東以37元左右的價格賣出股份,數量從10多萬股到50多萬股不等。如4月1日,維他奶國際股東COOPER LINDSAY WILLIAM ERNEST以每股平均價37.78港元減持56.2萬股,套現約2123.24萬港元。6月10日,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更是以42.27元價格,一口氣賣出了263.4萬股,套現1.11億元。
與業績滑坡相伴的是,維他奶國際的產品近幾年屢次出現產品不合格現象。
據了解,2019年4月,國家海關總署在官網上發布4月未準入境的食品化妝品信息,因標簽不合格,維他奶國際8100公斤的一批次“白牛頭”牛奶飲料未準入境。
2018年10月,國家海關總署在官網上發布消息,維他豆奶飲料因超范圍使用營養強化劑“泛酸鈣”而被拒絕入境。
2017年10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在官網上公布2017年9月未準入境的食品化妝品信息,維他奶國際旗下有55批次產品上黑榜。
市場競爭激烈 龍頭企業分羹
資料顯示,維他奶國際于2003年開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而當時的中國內地市場僅有沖泡豆奶粉的“豆奶大王”維維股份。由于此時的維維股份正“分心”于多元化,維他奶國際迅速在中國內地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直到2015年,維維股份才從豆奶粉向液態奶轉型,進而開啟了雙方的競爭。
作為“乳糖不耐受”消費者的首選,長期以來豆奶一直是飲料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各大品牌紛紛進入豆奶領域,以這一細分市場作為其進入植物蛋白飲料板塊競爭的入場券,國內奶業巨頭伊利和蒙牛都開始花大力氣研發和推銷新豆奶產品。這對以豆奶為主要產品的維他奶集團造成了明顯的壓力。
2016年,蒙牛主要股東之一的法國食品巨頭達能集團以125億美金收購了白波公司全球業務,開始進軍豆奶市場,由旗下植樸磨坊推出醇香豆奶系列產品。2018年,蒙牛對豆奶市場再加碼,植樸磨坊推出核桃和巴旦木風味的“Silk”美式豆奶。
而另一家乳業巨頭伊利也于在2017年12月宣布推出豆奶品牌植選豆乳。
除了兩大巨頭之外,2017年,達利食品推出“豆本豆”即飲豆奶,2018年7月,統一企業中國推出“誠實豆”即飲豆奶。此外,統一、旺旺也都入局,豆奶市場呈現巨頭林立、狼煙四起的競爭狀態。
對于豆奶市場的競爭態勢發展,維他奶國際的應對策略及其業績表現,中國網財經記者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