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掛牌公司三元基因近日公告稱 ,公司擬向證監會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向上交所申請在科創板上市,新三板公司轉板科創板大軍又增一員。不過三元基因仍面臨不少問題,依賴單一產品重組人干擾素α1b,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低,且遠遠不及銷售費用,能否成功轉板,仍待考驗。
產品結構單一 依賴重組人干擾素α1b
資料顯示,三元基因是一家從事生物醫藥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多種規格的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商品名:運德素?) 粉針劑、多種規格的重組人干擾素α1b 注射液、重組人干擾素α1b 噴霧劑和重組人干擾素α1b 滴眼液。三元基因主要通過研究、開發、生產并銷售重組人干擾素α1b 等藥品來獲取收入、現金流和利潤。
根據三元基因官網顯示,目前在售的產品僅有運德素?粉針劑、水針劑,其余運德素?滴眼劑、噴霧劑和多劑量自注射筆等產品即將上市,另外,公司在研5款產品,包括兒科專用干擾素吸入劑、第二代長效干擾素等在內。
根據三元基因年報顯示,公司的營業收入嚴重依賴重組人干擾素α1b產品,2016年度、2017年度和2018年度,公司重組人干擾素α1b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92%、99.95%和99.98%。
有券商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干擾素藥物市場規模維持在80億美元左右,市場由拜耳、百健艾迪、默克和羅氏四家公司主導,長效干擾素市場受乙肝、丙肝口服藥物的擠壓,市場整體規模出現萎縮。國內市場格局方面,根據PDB數據統計,干擾素銷售廠商高達20多家,競爭十分激烈,羅氏的長效干擾素總體占比仍是第一。
這意味著,三元基因同時面臨產品單一,以及市場規模萎縮雙重壓力。近幾年,三元基因嘗試開拓不同的細分市場,公司在原有的肝炎科市場外,陸續開拓出兒科市場、腫瘤科市場、血液科市場、眼科市場、皮科市場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開拓新市場需要精準的投入,對三元基因來說同樣也是挑戰。
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7.44倍 應收賬款高企
隨著科創板企業不斷申報,市場對申報企業“成色”的討論也多了起來,如果具體量化到企業經營數據中,專利、研發費用占比和研發人員占比等指標通常作為客觀衡量標準。三元基因科創“成色”究竟如何呢?
根據三元基因歷年年報顯示,2016年至2018年,公司各期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12.23萬元、1544.2萬元和1875.25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44%、6.31%、6.23%,研發費用最主要的支出項為職工薪酬、技術服務費及調研費、學術研究費等。
2016年至2018年,三元基因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3億元、2.45億元和3.01億元,雖然三元基因研發費用逐年上升,三年累計研發費用為4531.68萬元,三元基因近三年累計研發費用占最近三年營業收入比例約為6.3%,遠遠低于科創板“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合計占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的標準線。
值得注意的是,三元基因的銷售費用卻是居高不下,2018年年報顯示,當期的銷售費用達到了1.3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6.34%,由此來看,公司的銷售費用達到了研發費用的7.44倍。
具體來看,公司的銷售費用主要是市場推廣費,達到了1.23億元,占比達到88.45%。
此外,三元基因還面臨著應收賬款高企的風險,公司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6871.94萬元、7470.57萬元和8083.83萬元,分別占到同期營業收入的39.77%、30.53%和26.86%。
三元基因在年報中表示,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大型國有商業公司,形成呆壞賬的概率較低,且公司已按照壞賬計提政策計提了壞賬準備,但仍存在個別規模相對較小的客戶因自身經營狀況發生異常而導致公司應收賬款無法收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