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資訊網顯示,今年以來,融通通盈保本混合、國泰民福保本混合、匯添富盈鑫保本混合、興業保本混合等18只保本基金先后發布到期安排及轉型公告。
融通通盈保本混合在公告中稱,在基金保本期到期操作期間截止日的次日,即3月21日起將更名為“融通通盈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其實,保本基金轉型事先早有監管下達的鐵令。
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監管部門注意到部分保本基金投資運作不夠穩健,且潛在一定風險。尤其在該類基金規模不斷擴張之后,如若出現到期虧損無法賠付現象,將損害投資者利益。
對此,為避免投資者形成對此類產品絕對保本的“剛性兌付”預期,此次修訂中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
曾經不斷受到資本追捧,屢屢因提前達到首募上限而結束募集的保本基金被踩了個“急剎車”。一時間,3200億元規模的保本基金在保本到期之后是否繼續存續或選擇轉型和清盤,去向成迷。
2018年4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明確表示,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凈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的行為,視為剛性兌付,如認定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將進行懲處。這意味著保本基金將退出歷史舞臺。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自2017年以來,先后共有39只保本基金宣布到期。同時,已有96只保本基金完成轉型(份額合并計算),轉型后的基金主要為混合型、股票型和債券型基金。
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末,保本基金總規模為383.59億元。自3月11日至9月30日,市場僅存的最后一批保本基金也將全部到期。也就是說,今年將迎來保本基金到期高峰。而在到期之后,這些基金將面臨轉型或者清盤。
華南某公募基金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保本基金到期后,對基金公司也會帶來老客戶大量流失等損失,相對于清盤,公司更樂意將其轉型為混合型基金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