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是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基礎性生產要素,是第一生產資源和第一生產要素。無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如何升級和轉換,土地資源依然是核心生產要素。
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服務經濟時代以及智力經濟時代,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似乎為遞減的,從生產產品的角度看,確實如此。比如,在農業經濟時代,主要是在土地上生產農業產品,對土地資源高度依賴,而到了智力經濟時代,智力經濟依賴的是智力、智力加工、網絡、信息和知識等,智力經濟時代實質上是創新經濟時代、高科技時代,在提供產品的過程中,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低。但是,從就業、從生活和消費角度看,越是經濟形態發達的時代,越是發達的區域和城市,人口集聚度就越高, 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反而越高。這是因為,越是經濟形態發達的區域或城市,其區域場力或城市場力就越大,其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其收入就越高,其提供的生活品質就越高,其吸引的人口就越來越多。
從粵港澳大灣區看,經濟形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越是發達的城市,其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越高,其土地資源顯得更加寶貴和稀缺,如中國的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當經濟發展同時進入智力經濟時代和高品質消費經濟時代,哪個城市的智力經濟越發達,一般該城市提供的消費品質也越高,人口就會大量涌入該城市。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這四個城市共同的特征是都進入了智力經濟時代和高品質消費經濟時代。它們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財富機會、發展機會是非常大的,其城市品質是非常高的,所提供的消費多元、豐富且品質高,人口持續向這四個城市集聚。未來制約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這四個城市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資源問題。
對相關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進行整理,可以發現,在大灣區四個世界級一線城市中,從城市面積看,面積最大的為廣州7434平方公里,最小的為澳門33平方公里,排在第二位的為深圳1997平方公里,排在第三位的為香港1106平方公里。從絕對數看,廣州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若依廣州和佛山同城化為計算依據,兩地面積相加為11309平方公里,佛山一個城市的面積比香港、深圳和澳門這三個世界級一線城市的面積總和還要大。而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四個城市總面積為10570平方公里,占整個大灣區總面積56000萬平方公里的19%。
再從整個大灣區看,面積最大的為肇慶14891平方公里,其次為惠州11599平方公里,排在第三位的為江門9505平方公里,廣州7434平方公里排在第四位,第五位的為佛山3875平方公里,第六位的為東莞2465平方公里,第七位的為深圳1997平方公里,再排在后面的為中山1784平方公里、珠海1711平方公里、香港1106平方公里和澳門33平方公里。中山和珠海的土地面積在大灣區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中是排在末尾的,但地價和房價并不是漲得最猛的,這說明城市面積大小并不絕對和房價負相關。
再從相對數看,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人口密度依照大小順序排列,依次為澳門、香港、深圳、東莞、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大灣區11個城市人均GDP(2017年數據)依照大小順序排列,依次為澳門、香港、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從大灣區11個城市土地資源的相對數看,房價與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基本正相關,而且,從靜態面積相對數以及未來動態發展趨勢看,廣州同樣面臨土地資源不足問題。
從城市面積的絕對數以及相對數看,香港和澳門的土地面積相對較小,土地資源相對稀缺,但經濟形態發達。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隨著這兩個城市經濟越來越發達,財富機會越來越多,其對土地資源的依賴會越來越大。
土地瓶頸問題是制約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長期發展的核心因素。從全球角度看,制約其他世界級一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土地瓶頸問題。經濟形態的發達,不僅沒有減輕對土地資源的依賴,反而加重了對土地資源依賴的程度。人們誤以為,智力經濟、創新型經濟、高科技產業為非土地密集型產業,在智力經濟占主導的城市中對土地依賴的程度會減弱甚至是大大減弱,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紐約、東京、倫敦三個全球城市的房價在全球排在前列,它們產業結構的共同特點是智力經濟占主導,沒有出現對土地資源依賴程度減輕的任何跡象。在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當中,紐約、東京、倫敦房價漲速全球領先。而站在大灣區角度看,紐約大灣區、東京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的房價都是比較高的,有的甚至高得讓人難以接受。這說明一個重要的經濟規律,智力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經濟形態越發達的城市,其房價越高。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無疑為解決四個世界級一線城市面臨的土地瓶頸問題起到重要作用。前海、橫琴兩個示范區域的設立,香港在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中的幾個城市建養老院,東莞松山湖的建設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香港和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瓶頸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經濟形態和智力經濟越來越發達,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四個世界級一線城市土地瓶頸會越來越突出。建議可以多個方面的措施解決其土地瓶頸問題:一是在法律框架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城市兼并,拓展其發展空間;二是加強大灣區內11個城市土地資源、產業布局、城市功能重新調整和整合;三是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四是通過創造就業機會、財富機會,引導人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