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昱丞
【資料圖】
見習記者 王鏡茹
動力電池黑馬欣旺達又有大動作。9月15日晚間,欣旺達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擬與宜昌市人民政府、東風集團、東風鴻泰在宜昌投資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規劃產能30GWh。
多位專家表示,隨著鋰電行業全面爆發,動力電池企業百億元級項目加速落地。在上游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車企和電池供應商深度綁定是大勢所趨。
120億元項目落地宜昌
據公告顯示,欣旺達子公司欣旺達汽車電池擬與宜昌市人民政府、東風集團及東風鴻泰簽署《欣旺達東風宜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投資協議書》。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規劃建設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分兩期實施,一期投資約80億元,規劃產能20GWh;二期投資約40億元,規劃產能10GWh。
欣旺達表示,欣旺達汽車電池在宜昌市人民政府轄區內開展“宜昌動力項目”,是為了投資生產動力電池電芯、模組、PACK和電池系統等產品,有利于擴大公司動力電池的產能規模,提升公司和欣旺達汽車電池的綜合競爭力,滿足公司新能源業務發展和市場拓展的需求。
此次欣旺達在宜昌擴產,也恰好迎合了當地鋰電產業發展方向。據了解,宜昌有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磷礦資源儲量27億噸,占全國15%,居全國八大主礦區前列。
2021年8月份,廣州天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與宜昌市政府簽訂投資20億元布局磷酸鐵和磷酸鐵鋰回收項目的協議;同年10月份,寧德時代及其子公司,與宜昌市政府和宜昌高新區管委會及宜化集團,簽訂了在宜昌投資約320億元建設電池材料產業園的合作協議。
實際上,區域化集聚發展已成為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顯著特征,如“亞洲鋰都”宜春近年來就引入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巨頭一大批鋰電項目。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份,宜春共有新能源(鋰電)產業鏈企業118家(其中規上企業100家),擁有主板上市及上市企業控股子公司15家。
蓋世汽車研究院高級分析師王顯斌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動力電池上游原材料(如碳酸鋰、三元材料等)本身存在一定稀缺性和區域分布特點。在資源集聚區布局,可以保證電池上游原材料配套供給穩定且能夠逐步實現自主可控,降低資源供給不穩定等風險因素,同時配套成本也有一定規模優勢。”
深度綁定整車企業
隨著新能源車需求逐漸進入爆發期,車企為了保障電池的穩定供應,與電池企業的關系也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汽車企業除主供應商外,都希望有“一供”“二供”,尤其在關鍵零部件上面有相互的制衡以及相互的替補,萬一大供應商倒下,第二家、第三家可以馬上頂上,而且也防止一家獨大對整車廠產生特別大的壟斷。
這就為欣旺達等二線電池廠打開了一扇窗。2021年欣旺達就曾聯合吉利集團等共同投資設立山東吉利欣旺達,主要為吉利配套混動電池包,一期、二期規劃產能分別為60萬套和80萬套。此次的合作方東風集團也在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2021年全年售出了16.1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暴漲260%。
除傳統車企外,造車新勢力也積極入股二線電池廠鎖定動力電池產能。欣旺達2月份發布的增資議案公告顯示,共有19家公司向欣旺達汽車電池增資24.3億元,其中理想汽車關聯公司江蘇車和家、小鵬汽車關聯公司SkyTopLLC、蔚來汽車關聯公司蔚瑞投資分別增資4億元、4億元和2.5億元,持股比例將分別為3.2%、3.2%和2.01%。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車企和電池供應商深度綁定是大勢所趨。一方面能獲得產品優先供應權利,保證整車產能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布局,保證在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可獲得一定的議價能力。目前多家頭部車企及新勢力車企均與第二梯隊電池企業進行了深度合作,以試圖打破頭部電池企業的壟斷地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