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德政府磋商期間,兩國簽署了包括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10余項合作協議。當時,巴伐利亞州長索德爾還強調:“我們依靠合作而不是對抗。”不過,德新社28日稱,中德磋商才過去一個多月。巴伐利亞名校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周四宣布,該大學未來將不再接收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中國留學生。該決定自 6 月 1 日起生效。原因是不想讓中國掌握關鍵技術。
(資料圖片)
德媒報道。
“降低間諜風險”?
德國調查新聞媒體Correctiv率先報道,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于7月18日向所有員工發布了一份內部電子郵件。郵件稱,“為了降低埃爾蘭根大學科學間諜活動的風險,管理層將暫停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SC)獎學金獲得者的合作,直至另行通知。”
一位大學發言人周四向《南德意志報》解釋,任何已經在攻讀博士學位或已收到書面邀請的人都不會受到影響。受影響人數為中等、兩位數。同時,通過“在民主系統中享有聲譽和支柱的機構”(例如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CSC聯合獎學金來到德國的學生也不受決定限制。
中國博士生。
大學認為,CSC是一個中國官方機構,獲得該機構獎學金的中國留學生都與CSC簽署了合同,必須保證是對國家的忠誠,保持聯系,不遵守規定的人將面臨法律后果。這就不再擁有意見自由和學術自由,而這卻不符合德國基本法的規定。據稱,德國約有30所大學的所有院系都曾接收過或正在接收CSC獎學金獲得者。
埃爾朗根大學。
違反大學的“出口管制”?
該大學校長約阿希姆·霍內格爾宙斯在接受巴伐利亞廣播公司采訪時,則主要通過所謂的更嚴格的出口管制來證明這一舉措的合理性。一些德國商品和研究內容不應隨意傳遞給其他國家,例如在安全關鍵領域。“由于聯邦海關部門最近在FAU 進行了一項外貿審計,我們意識到了這個話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必須在系統中建立這樣的意識:問題可能會發生,出現在這里。”霍內格說道。
德新社說,該大學通過德國聯邦經濟和出口管制辦公室(BAFA)的檢查證明了這一轟動舉措的合理性——聯邦當局負責監督敏感商品、軟件和技術,特別是可用于軍事目的的產品的出口限制遵守情況。2021 年,該校還設立了自己的出口管制辦公室。
西門子終止與一家中企合作。
歐洲大學開始效仿美國做法
說到底,就是不想讓中國留學生獲得關鍵知識。德媒稱,其他德國大學也在討論這個話題,盡管不情愿地公開討論。此前, 瑞典、丹麥、荷蘭和美國的大學已制定了排除類似中國學生的規定。
一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隆德大學決定終止與CSC的合作。三月,丹麥奧胡斯大學宣布不再招收由CSC資助的博士生。六月,已有多所荷蘭高校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在科技領域學科減少錄取中國公派留學生。而這種勢頭似乎在德國及歐洲國家仍會繼續蔓延,損害中國學生權益。
中方訪問巴伐利亞州。
《南德意志報》指出,盡管中國和西方世界試圖和解,但雙方要解凍仍有困難。在德國,人們正在尋求一種方法來繼續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但又不會變得更加依賴。
6月,中國代表團在德國之行中曾前往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受到基社盟籍州長索德爾的熱情接見。訪問才過去1個多月,先是巴伐利亞州的企業西門子終止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不再提供軟件給這家企業。現在,該州的大學有拒收中國留學生。這顯示了巴伐利亞州的不可信任。如果德方繼續損害中國學生的權益,必定會受到反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