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腔調”民調欄目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南方都市報、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上線“青春腔調”民調專欄,傾聽青年的聲音,呈現青年的態度,連接青年的需求,描摹青年的夢想。無論熱點事件抑或灣區建設,年輕的你,請發聲!
“你好,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招生簡章”……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后,全國多所高校舉辦校園開放日,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往心儀的高校參觀、了解招生政策。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今年以來多所高校已陸續打開大門,向外界“有序開放”,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等。大學生是校園的“主角”,他們希望自己的大學對外開放嗎?大家對大學開放管理有哪些建議?
(資料圖)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于2023年5月中下旬面向全國大學生群體發起問卷調查,受訪者來自廣東、福建、遼寧、山東、江蘇、湖北等21個省份的高校。調查結果顯示:超三成受訪大學生希望自己就讀的大學無限制對外開放,超六成人認為要有條件和限制進入;大學精神本身自帶開放基因是受訪大學支持重開校門的主要原因;建議實名制進校、分時間段開放的呼聲較高。
超九成半受訪大學生支持大學開放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少國內知名大學的校訓與辦學理念,都體現出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但三年前,因新冠疫情發生,大學校園實施封閉管理。如今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全國多所高校已有序對外開放。
關于大學開放的話題,大學生又持怎樣的態度呢?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6.3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就讀的大學應該重新打開校門,其中選擇“無限制對外開放”和“有條件和限制進入”的比例分別為32.47%、63.92%。
近七成受訪者認為大學精神自帶開放基因
大學生希望重新打開校門的原因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69.52%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精神本身自帶開放的基因”。其次,“大學是否對外開放不應成為問題,應探討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滿足學生接觸外界的需求(如社交/社會實踐/共享課程資源等)”“公立大學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資源具有公共屬性”,受訪者選擇比例均超過50%。
受訪者小盈目前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她表示,現在學生和老師可以刷臉進出,校外訪客需實名制預約進校。“我覺得大學校門應該無限制對外開放。大學是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的緩沖地帶,開放的校園環境可以讓我們提前接觸和感受不一樣的社會氛圍。”小盈說,自從學校有限制地對外開放后,她積極參加各種跨校交流活動、校外社會實踐。“學校組織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活動,例如英國的高校。今年4月,我還去了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當志愿者。這才符合我對大學生活的期待嘛!”
來自臺灣的羅同學亦表示感同身受:“我覺得大學本身就是開放自由的。像臺灣的大學都對公眾開放,既可以滿足學生與外界交流的需求,老師也有更多對外學術研討的機會,同時還滿足公眾了解大學、感受校園氛圍的需求。”
“其實開放大學校門,還可以讓高中學子提前來大學看看,有助于他們明確未來高考方向。”來自安徽農業大學的劉同學說道。
少數受訪者顧慮安全隱患和資源占用
然而,在大學校門“開”與“不開”的問題討論中,有的大學生給出了否定答案。調查數據顯示,1.8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就讀的大學不應該重新對外開放。問及原因,“擔心影響教學秩序,帶來安全隱患”“擔心學校資源被過度占用,環境/設施遭破壞”是受訪大學生反映的主要顧慮。
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小藝表示,安全隱患是她比較擔心的問題。“據我觀察,進校者有開私家車的、騎自行車的、玩滑板的,容易發生碰撞,感覺很危險。”
另一方面,公眾則期待走進校園:休閑散步、看夏花絢爛、賞秋葉靜美、偶爾還能蹭個講座……當這些需求被拒之門外時,反而催生了“黃牛”。南都研究員登陸閑魚平臺發現,有用戶通過出售入校“門票”而牟利,價格在20元至100元不等。
閑魚平臺截圖。
實名制和分時段開放呼聲高
大學作為思想和文化高地,該如何在開放與管理之間找到平衡點?認為大學要有條件和限制進入的這部分受訪大學生當中,78.23%建議“實名制進入(如來訪登記/刷身份證)”,58.87%提出“分時段開放(如周末/節假日)”,50.81%希望“限定每天來訪人流量”,還有42.34%建議“預約制進入”。
對于上述部分大學生提到的擔憂,來自暨南大學的陳同學則建議,教學樓、辦公樓、宿舍等區域,進出應有所限制;周末或節假日可以實行開放日,但校門應該打開。“我在石牌校區,其實校內本來就有不少居民樓,還有幼兒園,校園環境比較多元化。”她認為,打開校門并不會影響本校學生的空間,“非常希望回到外賣送到宿舍樓下、進出校門不用刷卡的時光”。
目前就讀于蘭州交通大學的小遠也持相同觀點。“可以實名制預約進校;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分時間段對外開放,或者限定人數;宿舍則不對外開放。其實只要學校做好管理,對外開放的顧慮都可以打消掉。”他表示,很想去其他學校看看,感受不一樣的校園氛圍,“我們這邊的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法大學和蘭州城市學院,被稱為‘安寧五校’,都想去逐一打卡!”
高校老師:大學與社會是對等互惠關系
據報道,目前國內已有部分高校向社會開放。上海師范大學明確校外人員可刷身份證進校;上海大學在開放時間上有所規定:工作日的5時至7時30分、18時至20時30分,以及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的5時至23時開放,校內重要活動日則將根據計劃進行調整,對于開放的人群,公告表示僅限學習交流、參觀訪問等;華東理工大學表示,校外人員采用刷身份證進入校園;5月18日起,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開放臨時訪客登記,登記后可使用身份證原件入校,一次申請當日可多次掃碼進出。5月17日起,同濟大學恢復對公眾開放,校外人員可憑借身份證登記進校;5月20日起,復旦大學亦恢復對公眾開放,進入“復旦信息辦”公眾號,登記訪客基本信息后刷身份證或隨申碼入校,校外人員進校時間為早上6點到晚上10點。
同濟大學。(圖源:新華社)
此外,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師范學院均表示,非校內人士可進校,進校需要進行身份信息登記;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均表示,訪客可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入校申請;廣西大學規定,校外人員需通過微信公眾號“平安西大”進行預約,需填寫進出次數、被訪人單位和姓名以及來訪人單位、姓名、性別和手機號碼等;西南郵電大學表示,校外人員進校需要進行信息登記;南方科技大學表示,校外人員可通過進入小程序提前預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表示,在周末和法定節假日對外開放,非校內人士持本人有效證件在門崗登記,并接受安保人員查驗后進校。
北京某高校教授武鳴認為,大學就應該是開放的,不僅應該讓廣大師生便捷地進出,而且應該向社會開放,而不是在疫情防控政策都調整以后,還沿用疫情期間的特殊政策。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特別副研究員王青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物理空間的開放只是大學開放的表象或結果,而非最核心內容。“真正的大學開放應包括兩層含義——大學不再壟斷知識的生產權、評估權,而是與外界共同創造知識;大學與社區是對等、互惠的開放關系,雙方互有責權。”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蔣建華接受媒體采訪時亦指出,大學研究的學問、大學培養的人才必須對接和服務社會需求,且不少地方大學是城市的文化中心,這要求大學向社會開放辦學。“大學不僅要打開校門,一些人文社科領域的論壇、講座活動等也應在一定條件下面向社會開放。只有這樣,大學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蔣建華說。
樣本概述: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于2023年5月15日至17日發起本次網絡問卷調查。從性別來看,男性受訪者占44.33%,女性占55.67%。從年齡段來看,90后占6.21%,95后占11.34%,00后占78.58%。從受訪者的學歷來看,碩士或以上學歷者占9.02%,本科學歷者占81.86%,大專學歷者占9.12%。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張純
采寫:南都研究員 麥潔瑩
實習生 李明怡陳嘉寶 吳靜儀 曹瑾怡鐘宇薇
制圖:甘丹 何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