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成“香餑餑”,給就業市場帶來哪些啟示|新京報快評
技校生在就業市場的“吃香”,也啟示社會各方重新審視技工院校及其畢業生。
▲資料圖。圖/新華社
(相關資料圖)
文?| 馮海寧
每逢畢業季,就業都是熱門話題。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超千萬。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不少技校生卻成了“香餑餑”。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多所技工院校的招聘現場,感受到企業轉型升級后對技能人才的渴求。一些行業巨頭開出豐厚的薪酬待遇,頂崗實習期間月薪達4000-5000元,轉正后可過萬元。連明年才畢業的實習生,企業都搶著要,起薪4500元以上,有些企業開出月入萬元的高薪。
今年,部分畢業生對“就業難”有了切身體會。從供給端來說,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市場涌入大量求職者;從需求端看,中小微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主陣地,但當前中小企業遇到了許多靠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所以,就業面臨考驗。6月15日上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0.8%,青年失業率處在高位。
促就業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譬如,6月6日,人社部啟動了2023年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近日,人社部會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工商聯,在全國啟動“就業揚帆 政策護航”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周活動。
顯然,每一項行動或活動,都將給畢業生帶來就業機會。而在這個“最難就業季”,廣東省多所技工院校畢業生受到企業激烈爭搶,對于我們破解畢業生“就業難”,可以帶來不少積極啟示。
一是,普通高校或許要從技工院校“取經”。過去,很多人看不起技工院校和技校生,把上技工院校看成“沒有其他選擇的最后選擇”。但近年來,技工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0%以上,而且就業質量較高,巨頭企業愿為技校生開出高薪。
這既與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有關,也與技工院校因產業而變、服務市場、創新教學方式等探索有關。作為普通高校,不能總“端著架子”固步自封,而是要向技工院校學習促就業經驗。
二是,高考生填報志愿可多考慮一下技工類專業。隨著今年高考落下帷幕,如何填報志愿是擺在考生和家長面前的一道考題。
從往年情況看,成績夠上普通高校錄取線的考生幾乎都不愿選擇技工院校,但有些時候也忽略了專業對口問題,導致“畢業即失業”。而當前社會對技工性人才的需求持續走高,選擇這類學校與專業,反而可能會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希望考生和家長刷新對技工院校的認識,填報志愿時充分考慮就業問題,重視起技工院校。
三是,企業要向產教融合型看齊或學習。當技校畢業生變成“香餑餑”,企業要為此開出高薪,意味著企業用工成本在增加。而要適當控制用工成本,滿足用工需求,企業走產教融合是不錯的選擇。把員工的招聘和培訓前置到高校中,節約了員工培養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能實現人才培養層次、類型與企業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高效對接。
無論是企業自辦職業教育,還是與技工院校合作,都能為企業精準培養所需技工。我國8部門近日也發布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為企業走產教融合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另外,技校生在就業市場的“吃香”,也啟示社會各方重新審視技工院校及其畢業生。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職業教育被貼上“差生教育”的標簽。但看看今天,企業高薪爭搶技校生,面對這真實發生的一幕,我們要改變對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更要看到,國家對職業教育從立法到投入的重視,以及中國經濟、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畢竟,無論是公務員系統還是科研院所等系統吸納就業很有限,相當多畢業生要進入市場走入企業,這時候,擁有一技之長意味著更多機會。
撰稿 / 馮海寧(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王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