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ICphoto
最近一段時間,“工科理科化”的話題備受教育界、產業界人士關注。
(資料圖片)
理科與工科,大家總是習慣地把兩者合在一起,俗稱“理工科”。其實,理學與工學之間雖然存在聯系,但學習方向和學科領域有很大差別。概括來說,理學研究的是基礎科學,工學研究的是具體技術;理學注重于理論研究,工學注重實際應用;理學培養的是科學家,工學造就的是工程師。相對來說工科人才應當是更貼近產業一線、更具備動手能力的。
但現在,高教領域“工科理科化”的現象愈演愈烈。首先是工科老師的“理科化”,教師寧愿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如何修機器、蓋房子,也不愿或無法下車間、下工地去解決工程中的真問題。這個現象自然傳導到學生身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張云(化名)在一所211院校就讀,他的畢業設計是研究輪式移動機器人控制等課題,但實際上,張云沒有接觸過真實的機器人,大部分的數據是通過軟件去仿真完成的。在張云看來,這種現象特別常見。比如,周圍同學的畢業設計許多是圍繞無人機展開的,卻沒有人真正拿著無人機去研究。在日常學習中,實踐課占據的學分往往只有0.5分,但理論課卻能占到6分的高分值,自然不會在實踐課上花時間。
“工科理科化”傾向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如今企業的發展是日新月異,企業急需大量具有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在產業領域,大量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高學歷的人才很多,善于動手的工程師卻很缺。
據測算,中國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工程師占從業人員比例嚴重偏低。2020年中國制造業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比僅為3.55%,遠低于德國23.2%、歐盟14.2%的水平。如今一些工科大學的運行機制已經使師生普遍難下工廠,也阻礙了我國制造業高端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有鑒于此,今年3月,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發表文章稱,長期以來“重論文輕實踐”的評價機制、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步伐,呼吁重視改變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工科理科化”現象,讓更多的工科教師、學生去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
如今的很多高校講究排名,而排名的重要因素是論文,在這個指揮棒下,自然從人才選拔階段起,大學招聘教師的依據是刊發SCI論文的數目等。高校選進來的人基本是以發表論文數量和質量為依據,而不是工程能力出色的教師,這就慢慢導致了工科理科化。
用單一的論文發表,考核評價教師和學科的發展,嚴重偏離學科發展規律。要讓每個學科的發展遵循學科規律,必須破除“唯論文評價”體系,著力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雖然“唯論文評價”體系存在很久根深蒂固,非一朝一日可以破解,但還是希望各界共同努力,改變不合時宜的價值評價。這也是為國家破題,因為,突破當下“卡脖子”技術需要的是技術創新、實踐創新,論文再多,不轉化為技術和生產力,終究還是“紙上談兵”。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