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王越(復旦大學)
4月8日,蘇州科技大學(下稱“蘇科大”)凌晨4點發考研待錄取通知一事引發網友熱議。在網傳的復試調劑服務界面截圖中,考生僅有半小時確認待錄取通知,逾期視作自動放棄。如此反常的時間點、緊迫的確認時限,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不是高校“店大欺客”的行為?
實際上,調劑作為該年度考研上岸的最后一次機會,向來是一場惡戰。由于各高校安排調劑復試的時間不一,考生要爭分奪秒地在各調劑志愿間轉換,一旦被拒就要立馬奔向下一個。但又因為調劑報名存在鎖定時間(理論上為36個小時),在此期間考生無法再申報新的志愿,對于考生而言無疑是種煎熬與消耗。蘇科大之所以在凌晨發布錄取通知,部分原因也要歸咎于調劑的大環境,甚至可以被理解為盡快為落選考生“解鎖”的體貼之舉。
但這種所謂的“環境使然”與變相的體貼,恰恰反映了考研調劑現狀的問題所在。有考生在網上評論,考研調劑和就業崗位撿漏一樣,就是個自由競爭、激勵廝殺的過程。然而,即便不比基礎教育所擁有的強公共屬性,考研錄取畢竟是選才育才的重要一環。當自由競爭過熱而不加干預,可能導向的是殘酷的形式公平和消極公平,這并不利于選拔人才的整體質量和合理分布,傷害的是選才育才的初衷。
考慮到各高校的招生份額、選人標準以及實際招生工作推進中所存在的差異,各高校可以在考研復試與調劑方面自定部分規則,歷來如此。這樣更具市場競爭、雙向選擇的特征的配對方式,固然會更符合高等教育擇優的目的。但在考研熱持續高漲的事實面前,過大規模的考生實際上超出了自由競爭的正常運作范圍,難以保證雙向選擇的實現。
其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校方的話語權會被明顯放大。盡管蘇科大已明確表示在面試時履行告知義務,且最終并未出現考生錯過確認的情況,但涉事學院院長所說的“學院選擇(學生)的余地比較大”“根據招生規定處理后續”等都暴露出調劑錄取中校方掌握著主導權,這在不少網友眼中不免顯得高高在上。此外,部分高校自定的調劑規則還包括只考慮復試成績而不計初試、只考慮本校調劑生等等,被考生視作要避開的“天坑”。不少廣而告之的調劑規則其實只保證了形式公平,卻沒有爭取去看到考生們的所有努力或實力。這并不是一種積極公平,反而倒逼一些上岸心切的考生鉆空子、耍小聰明。
話語權的失衡加劇了考生的壓力,也加劇了高校間的競爭,讓爭分奪秒的調劑狀況愈演愈烈。高校自定的調劑時點確實無法照顧到所有考生,但一些高校似乎也并不打算為考生多多著想。結果導致,有的院校為搶生源而早早開始復試與調劑,而不少考生心儀的院校則一直按兵不動。在這樣一場時間混戰中,求穩的好苗子為上岸而放棄等待,這樣的選擇不僅錯置了他們的實力,還擠走了原本更適合這一位置的考生;而高校也可能因這場混戰錯過不少好苗子,落得兩敗俱傷。
近年來考研人數屢創新高,自由競爭確實能對其起到調節作用,但這并不能解決一切。不否定自由競爭,并不意味著鼓勵信息戰、手速快、純靠策略來搶得考研錄取名額。研究生選拔在擇優的目標上,仍要兼顧到教育的實質公平與整體質量,保護“雙向奔赴”而非縱容過于殘酷的優勝劣汰。各高校間是否可以考慮適度地協商配合,讓調劑機制相對規范化、有序化,從而改善令人焦慮的、爭分奪秒的考研調劑狀況。這種事前的人情味,會比事后的道歉與彌補來得更有價值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