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脆皮
01
昨天,一個話題突然沖上了知乎熱搜。
前不久,明星范丞丞、關曉彤、張一山主演的電視劇在南京開拍。
其中有一個取景地,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在學校里面拍戲,總是避免不了會有學生的圍觀。
擔心出現粉絲擁堵的情況,工作人員還安排了很多保安在現場保護。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次在南大,并沒有出現所謂的“追星現場。”
面對幾位現在娛樂圈里所謂的流量小生,南大學子們既沒有圍觀,也沒有尖叫。
甚至連停下腳步來看一看、拍張照片的都沒有。
他們大多數都是腳步匆匆地,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直接把這些明星們當作空氣一樣無視了。
拍攝現場一片冷清,保安團隊成了擺設。
想必這些“高人氣”的明星們也沒想到,自己竟會遭受如此冷遇。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人手不夠,劇組還在校園里公開招聘群演。
報酬為每人每天75元。
因為拍攝,導致自己的學習環境受影響,南大學生本就有人已經心生不滿。
劇組招聘公告一出,他們更是將嘲諷拉滿:
75塊錢?我課余干一小時家教,都能賺這個兩倍了好嗎?
這樣一幕,并不常見。
之前,也曾有過明星到校園里拍戲的情況出現。
有好幾次,想見一眼“哥哥們”的大學生,將學校擠得水泄不通。
最后,明星們還是在幾個保安的簇擁下,才能勉強脫身。
為什么這次如此“反常”?
有網友一語道破天機:這可是在南大啊。
確實,南京大學是什么地方?
國內top10的985高校,雙一流A類大學。
至于劇組所在的鼓樓校區,大部分更是碩士生與博士生。
能考到那里的學生,都是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努力,基本都是人尖中的人尖。
一些明星的高考成績,可能還沒有他們的零頭多。
憑啥去圍觀,和追捧他們?
這樣的學生身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
他們的目光,永遠聚焦在自己身上。
自然不會因為幾個明星,就打亂自己的學習節奏。
都是大學生,一面是為了追星而狂熱無度,一面是無人問津毫不在乎。
說到底,還是因為學識和圈子的差異,導致了價值取向的不同。
為什么我們常說,年輕人一定要考個好大學?
因為學校不同,你所處的圈子也有高低之分。
《精讀》里就曾說過: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么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就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來適應這個環境,這對他們的人生是致命的。
有的大學里,最常見的學生,不是喜歡睡覺就是打游戲。
能逃課就逃,考試也是臨時抱佛腳,隨便寫寫蒙混過關。
虛度四年光陰。
而名校之所以好,就是因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才,和這些人朝夕相處,你也會不知不覺地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荀子》中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你最后成為了什么樣的人,或許不僅僅是看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也要看你所處的環境,身邊的朋友。
好的圈子,決定了人的格局與高度。
真是這樣。
02
什么樣的圈子,才是好的圈子?
下面的幾張圖,或許能夠讓你有所觸動。
這是鐘南山到某所高校時的樣子;
這是李蘭娟院士進入高校時的場面;
這是袁隆平院士,到武大演講的場景。
據說,原本學校給袁隆平準備的是一個禮堂,以為已經足夠用了。
但是沒想到,那天來參加的學生從里面擠到門外。
連樓道里,都站滿了學生。
學校沒有辦法,只好臨時改變了演講場地。
最后,袁隆平院士在學校操場上,完成了自己的演說。
在很多高校中,你也能看到人擠人的場景。
但是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某位諾貝爾獎得主,某位院士大咖的講座上。
他們不是不追星,不是沒有自己的偶像。
只不過他們崇拜的,大多都是行業內的領軍人物,而不是電視上花枝招展的明星。
有時候,你真的很難不感概世界的參差。
有的大學生,為了追星,可以網貸,可以買幾十萬的牛奶倒掉也毫不心疼。
而有的學生,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可以變得更加自律,更加有目標,更加清醒。
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年輕人。
一個好的圈子,必然是能夠提升你的認知,而非讓你降低要求。
俗語說:“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鴉不同窩。”
婉轉的畫眉,不會愿意與平庸的麻雀呆在一起,而高貴的金雞自然也會和烏鴉保持距離。
03
知乎上有個問題:讓自己變得優秀的最佳途徑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是: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曾有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故事。
在清華,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英語神廚,他叫張立勇。
張立勇
張立勇出生在江西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妹妹。
貧寒的家境,根本無法負擔起兄妹三人的生活。
童年時期,張立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母挨家挨戶和別人借米借錢的場景。
高二那年,為了給家里還債,為了讓弟弟妹妹能夠繼續上學,他輟學了。
在叔叔的介紹下,他來到了清華大學,成為了食堂的一名切菜工。
在清華,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那里的學生,都是和他一樣大的同齡人。
但是他們說的知識,他從未聽過;他們言語間的自信,他從未有過。
他一下子就被這里濃厚的學習氛圍給打動了。
相比之下,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復的撿煤球、蒸饅頭。
他頓時生出了深深的自卑。
他也渴望成為那樣的精英。
于是,張立勇痛下決心,自己要努力向這些學生們看齊。
他自小便對英語感興趣,但是在他們那個小山村,發音也不標準,詞匯也學得很少。
為了學好英語,不上班的時候,張立勇就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規劃。
早上6點,他便起床,開始一天的學習,下班后再繼續看書,直到凌晨1點半才結束。
休息的時候,他就去參加清華、北大的英語角,去旁聽各種講座,苦練口語。
以前的那些朋友總說,你一個小廚師,學這些有什么用?
張立勇聽了也不往心里去,只是更向往能夠成為學生們的一員。
正如那句話所說,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你。
三年后,張立勇參加托福考試,考了630分。
不久后,他又通過自考,取得北京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本科文憑……
一時間,他成為了清華學子口中的“饅頭神”。
從一個小廚師,到高材生,張立勇這一路走來,要感謝的除了自己的堅持,還有在清華的這幾年。
因為在這里,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不是在清華,他可能終生都會是那個碌碌無為的小廚師,再也到不了更高的層次。
有媒體曾做過統計,在名校,當保安,宿管,甚至是清潔工,都比同行業同崗位的其他人,更有前途。
在一片向上的氛圍中,在一個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圈子中,總會激勵人不斷自省,從而更加優秀出眾。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一個低層次的圈子,會不斷消耗你、腐蝕你,直到你無力認命。
而高層次的圈子,就像是那雙在黑暗中愿意拉你一把的手。
讓你所到之處,都是光能照見的地方。
04
賈平凹在《游戲人間》里寫道:你所處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代表了你的審美和生活層次。
不愿跳出這種舒適圈的人,你的人生會在安逸中,和別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深以為然。
人活一生,應該是始終向上延伸,而非向下扎根。
山頂和山腳風景絕不相同。
如果你的圈子都在山腳,那么你自然也會恐懼攀登山峰的艱辛。
但如果不爬,你就永遠也不會領略山頂的遼闊。
《山河故人》里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的圈子,圈子里的朋友,只不過是在某個時間段與我們步調一致。
但我們遲早都是要成長的。
遲早要去更高級的圈子,去感受更不一樣的人生。
怎么進入更好的圈子呢?
我的回答是,請先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能夠配得上那里的人。
《歡樂頌》里關雎爾和樊勝美的故事,一直被我拿來對比。
同樣都是沒什么權勢的草根,但是兩個人的人生路徑卻全然不同。
拋開原生家庭的影響不談。
樊勝美,在職場打拼多年,一心想要實現階級跨越。
但是她的手段,卻是期待著嫁入一個豪門,流連于各種高富帥的飯局。
關雎爾,剛剛進入職場的菜鳥實習生,同樣想留在上海。
她的方式,是向職場女強人安迪請教學習。
有事沒事,她就會聽安迪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驗,也會將自己的煩惱說與她聽。
然后一次次受挫,又一次次成長。
最終,樊勝美沒有進入上流社會;但關雎爾,卻憑借努力,成功在500強企業中入職。
同樣是期待著進入更高的圈子,但兩個人的結果,卻讓人不勝唏噓。
其實,想要和更有能力的人對話,有更高級的圈子,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自己。
唯有拼搏,堅定,才是你進入好圈子的通行證。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曾這樣告誡他的學生:
“不要猶豫,盡早認準大方向。
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
然后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斗的那個圈子,你會跟著這個圈子不斷地往上走。”
這句教誨,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同樣受用。
找準想去的圈層,然后就請不顧一切的向前奔跑。
想要成為一個博學的人,就請深耕知識,才有資格和知識淵博的人對話;
想要成為一個職場精英,就請對工作多一點認真和尊重,才有能力得到上層的認可。
平凡和普通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一生碌碌無為,還要說平凡難能可貴。
免責申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素材來源網絡,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