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中小學已經陸續準備復學復課。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上網課是學生們學習的主要方式。
但部分未成年人自制力差,心智不成熟,在缺乏老師和家長的監管與指導下,易沉迷網絡,從而出現網癮、學習焦慮等心理問題,關于沉迷網絡引發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
少年謊稱上網課,打游戲致腦中風
廣西的黃女士兒子小斌,今年15歲,正在上初三。疫情期間,小斌說學校要上網課,父母就把一部手機留在家里給他用。但網課期間,小斌謊稱自己使用手機學習,實際上一直都在打游戲,每天就靠零食飲料充饑,一天最多睡2小時。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大概1個月后,小斌突然暈倒,送到醫院檢查后,被告知是腦中風。
12歲少年網課期間打游戲充值兩萬多元
近日,來自湖北的郭先生表示,受疫情影響,12歲的兒子開始通過手機上網課。有一天,郭先生收到一條短信稱信用卡近期消費了27000元。詢問在使用手機上網課的兒子后才發現,兒子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手機玩游戲。前期,先是幾塊錢的進行充值,發現沒有扣款,以為是游戲虛擬幣,此后在多個游戲進行充值刷錢,陸續消費了2萬多元。
# 法律科普 #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可請求網絡服務者返還該款項。
更需注意的是,在學習環境全面網絡化的情況下,部分網站平臺借機以彈窗的方式傳播不良信息,甚至推送低俗色情內容,對未成年人的學習、身心健康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為此,網信部門開展一系列專項行動,從嚴整治青少年瀏覽器、輸入法等工具類應用惡意彈窗問題;嚴厲打擊誘導用戶點擊跳轉至淫穢色情,賭博詐騙等有害信息的行為;禁止利用彈窗推送低俗、惡俗,導向不良的小說、游戲和廣告;大力整治未設置明顯關閉按鈕,無法一鍵關閉的彈窗頁面,嚴控彈窗頁面的頻次,大小,防止影響學生正常的上課,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利環境。
據調查發現,80%上網課的學生中,54%的學生存在焦慮心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可以采用先肯定后否定,先表揚再去適度引導的方式,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好價值指引。
現階段疫情依然嚴峻復雜
有的學校還是以網課的形式進行授課
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網課環境
關心、關懷孩子的心理狀態
需要家長、老師、平臺等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