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共有畢業生1224人。其中,本科畢業生802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65.5%;碩士生362人,占29.6%;博士畢業生60人,占4.9%。畢業生中男生總人數僅433人,占比35.4%,女生人數規模接近男生的2倍,達到791人,占比64.6%。
中央美院已經是中國最好的藝術院校,這一千多好的畢業生都去了哪里呢?
事實是,即使你考上了最好的藝術院校,畢業之后依舊有52%的人選擇了自由職業,到底什么是自由職業,我專門百度了一下。
自由職業就是社會化用工模式下的產物,社會化用工模式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新型用工模式,其平等合作、時間自由的特點,是當下職場人轉型自由職業的最好選擇之一。自由職業特指擺脫了企業與公司的制轄,自己管理自己,以個體勞動為主的一種職業,譬如律師、自由撰稿人、獨立的演員歌手。
所以自由職業者是不是也是兩億靈活就業群體的一部分呢?或者所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室的個人創業者也應該屬于這個群體。
而且有12%的畢業生的年收入在三萬以下,有將近一半的群體年收入在十萬以下,可能我們覺得畢竟中國還有六億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塊錢,但是你要知道這事中國最好的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那其他的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待遇只能是更差。
所以千萬不要上了一所名校,好像就業的問題就解決了,就業和你能不能上名校有關系,但是關系基本也不大。很多培訓機構每次拿升學作為一個噱頭去做招生的時候,我都替他們感到緊張,為什么?因為很多人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大學畢業之后的就業情況。
目前藝術類招生位居所有專業中第三位,僅次于工科與管理,每年報考的考生大約100余萬。為什么這么多?考生大多數是為利用高考文化課要求低,而高校,則因為學費高,自主權高等種種原因,也喜歡大搞藝術專業,于是造成了全世界罕見的現象,藝術專業“供銷兩旺”。但從社會需求角度看,無論在那個國家,那個發展階段,藝術專業不可能有好的就業去向。
我們從中央美術學院2021年就業報告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殘酷的現實!
從畢業去向來看,本科畢業生以自由職業(52.00%)為主,國內升學(21.07%)次之;碩士畢業生以自由職業(43.92%)為主;
去向行業上,教育業(33.63%),文化、體育和娛樂業(25.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8.14%)是畢業生流向人數最多的前三個行業。顯然,最好的去處是繼續教更多的孩子學藝術繼續考藝術,這也幾乎是很多地方藝術院校畢業生的特點:去培訓班繼續培養更多的藝術考生。
薪酬待遇上:本科生稅前起步年薪32.79%的分布在 5—10 萬元,占比最高;3萬以下的竟然也占了11.48%,3-5萬的1.46%,也就是說,在中國最頂尖的這所藝術院校,本科生45.91%的學生年薪在10萬以下。年薪在10-15萬的占26.23%。
所以在2021年,國家再次提高了藝術考生的文化課要求(3年后實施),并提出逐步壓縮高校藝術專業培養規模,也是迫使一些孩子放棄這個方向。
然而,目前社會上的藝術類培訓機構的從業者,都是過往的時代走出來的群體,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對于藝術的熱愛和天賦而走上了現在的這條道路。實際上也并不會去關注所謂的最終就業的情況。
而長期以來的“重成績,輕能力”的認識造成了目前藝術培訓機構的從業者存在著極為明顯的能力短板。
比如,算賬永遠是算不清楚的。
比如,永遠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
比如,“戰績”就是最有說服力的競爭優勢。
比如,專業就是一切。
比如,我會跳舞會畫畫,但是我就是不愿意跟家長多說一句話。
比如,只要感覺好就是真的好。
比如,我就是熱愛教學,一定要親自教學!
比如,真的不是很喜歡閱讀和寫作。
比如,極少能見到在公眾表達上很強的。
等等等等。
在藝考改革之后,在藝術專業就業形勢不存在任何改善可能的前提下,具備更好的文化課程成績,具備更加會思考的頭腦的群體進入到藝術培訓行業,所帶來的沖擊其實會是相當巨大的,無論這些人是你的員工還是你競爭對手。
陸續進入這個行業的的不會是像過去那種專業出身的人,而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跨越行業的邊界,會有越來越多綜合素質更強的群體進入進入這個行業,所以,你準備好了嗎?
時代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通過政策的形式不斷的呈現出來,讓這個社會里的各種角色往一個既定的方向去轉移。而身在其中的藝術培訓行業,其更多面臨的是自我認知的革新。
還是那句話,在青少年階段的校外培訓,絕對不是為了掌握某種技能,更不是從小就給預設好一個未來的出路,而是培養更正向的價值觀,更優秀的生活習慣,更優秀的思考能力!
藝術的完美狀態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應該是謀生方式。基于此,教培行業的從業者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升學這個訴求,你的機構還可以創造什么不一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