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屬于美國常青藤聯盟的高校,更是資歷最老的美國名牌大學,我們熟知的詹天佑、林徽因、楊遵義都曾就讀過這所大學。
如今的耶魯大學中,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
但耶魯大學校長發表過個人看法“雖然中國學生很聰明,但我更喜歡印度學生,因為他們能很好融入群體”。
這個觀點充滿了個人主義,但也指出了我們的學生一個重大弊端:情商教育。
中印情商教育的對比
耶魯校長的話中有一處很關鍵,那就是“融入群體”。
雖然耶魯校長彼得·沙洛維肯定了中國留學生的優秀成績,但卻輸在了缺乏“軟實力”——情商上,和印度留學生相比,他們顯得更“偏科”。
中國留學生更多是表現出內向、臉皮薄、少言沉默,給人一種孤僻的感覺。而印度留學生則是表現出廣泛的熱情,他們不怕丟臉,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讓他們能很快融入群體之中。
對于這一種現象,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陳志武毫不客氣地批評道:
思維方式那么僵化、偏執,社會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
中國的孩子在培養過程中,父母注重成績,但忽視了孩子的人際交往和情商教育等。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在學習上優秀,但其他方面不盡人意,等到家長后悔時,孩子的情商也很難提高了。
被忽視的情商教育,該怎么做?
一、提升自我認知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自我認知是我們身為人最基本的能力,能讓我們頭腦冷靜、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這一部分由自我意識和外界因素共同影響,父母的評價、訓斥、夸獎、鼓勵都會是對孩子自我認知的沖擊。
馬云曾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永遠相信身邊的人比你更聰明”,這是保持一顆自謙的心態,既不多度自大也不過于自卑。這也是最基本的自我認知能力。
二、學會情緒管理
情商培養的關鍵期是3-6歲,偏偏這也是孩子情緒最容易失控的時期。
家長們要盡早教孩子認知情緒,比如孩子發脾氣時,讓他描述一下自己此時是什么感受,告訴他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而不是孩子發脾氣,家長發更大的脾氣。
三、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也就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這種能力家長在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電影時就能培養,看完可以問孩子“你覺得**角色為什么會那么做?”“如果你是大反派你會思考什么?”,通過類似的問題引導孩子思索角色的想法,這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做法。
其實,我也想早早地給孩子進行思維訓練,所以,一直都在尋找能夠讓孩子容易接受、優質的繪本,經過全網篩選,我終于找到了一套《兒童全腦思維訓練》
系統的開發孩子智商很關鍵,多跟孩子做關于大腦開發的游戲,才能促進大腦發展。
這套書中是根據通過找鞋子、找位置、拼積木、部件組合等小游戲提高孩子的“藝術思維”,讓孩子的思維發散,并且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專注力以及觀察力。
適讀年齡:《兒童全腦思維訓練》適讀年齡段非常廣,2歲-10歲都可以看,二三四五歲的孩子玩這套書,要父母陪著親子共讀,6歲以上就基本可以自主閱讀了。
書籍難度:看了這套書中的內容家長也不用擔心難,因為書的最后給出整本書的答案的。不過建議讓孩子充分動腦后實在解答不出來再看答案。
《兒童全腦思維訓練》寓教于樂,能夠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激發大腦的無限潛能,提升了孩子智力水平,讓娃變得更加聰明。
開發孩子大腦并非那么簡單的,家長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讓孩子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