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托尼·瓦格納教授在《為孩子重塑教育》一書中說:“我們很失望地發現,與藝術相關的教學設施都被安排到了學校的角落里,只有那些覺得自己在藝術方面有天賦的學生才敢利用。”但實際上,讓學生對藝術進行了解,將藝術視為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工具,并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有著非常高的重要性。
文 | 錢文丹
編 | 天悅
在語數外為王的教育體制內,藝術美育毫不重要。
這是成人的傲慢和功利。因為我們總想要看得見的分數、考高分帶來好學校好工作,這些可以量化的指標,成人最容易買單。
這也是教育體制的功利。現在的教育體制誕生于200年前,是為培養產業工人而設。產業工人需要固定學科的知識,不需要審美。
但時代在快速迭代。
我們正告別產業工人時代,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重復性的、機械性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未來更需要有創造力、有個性化、有藝術性的工作。
藝術美育該引起重視了。
01
芬蘭學校用三分之一時間,
開展基礎美育課程
我們對藝術美育不重視,芬蘭學校卻用三分之一時間,開展基礎美育課程,包括建筑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托尼·瓦格納教授在《為孩子重塑教育》一書中說——
“我們很失望地發現,與藝術相關的教學設施都被安排到了學校的角落里,只有那些覺得自己在藝術方面有天賦的學生才敢利用。”
但實際上,讓學生對藝術進行了解,將藝術視為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工具,并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有著非常高的重要性。
瓦格納教授在建議美國教育像芬蘭學習:“芬蘭的教育體系就是一個優秀模式,他們能很好地培養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充滿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社會。”
的確,芬蘭很重視藝術教育。
表現一:芬蘭把藝術教育拔高到跟學科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這是各級各類教學的指導用書。芬蘭也不例外。
但芬蘭特別的是,單獨發布了專門的《藝術教育國家核心大綱》。這并不是說以上各學段的教育大綱不包含藝術教育的內容,事實上音樂、視覺藝術、手工教育在中小學幼教育大綱中受到非常高的重視。
但芬蘭覺得還不夠,還可以更系統、更重視。這是把藝術教育和學科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表現二:芬蘭學校的藝術教育形式多樣。
當我打開芬蘭藝術教育大綱時,我看到了芬蘭給中小學幼孩子的藝術教育非常廣泛,涵蓋以下九大領域:
1.建筑
2.視覺藝術(如繪畫、雕刻、攝影等)
3.手工(縫紉、工藝、服裝、紡織、設計
4.媒體藝術(包括媒體設計,電影和影像藝術傳統,媒體藝術,攝影,聲音藝術,游戲,軟件藝術,裝置藝術,表演,和文化涂鴉)
5.音樂(演奏、演唱、音樂創作等)
6.文學藝術
7.馬戲
8.舞蹈
9.戲劇
每種藝術形式又分為四個階段開展:幼兒教育階段、基礎教育階段、專業教育階段、成人教育階段。每個階段要發展的目標、使命和組織形式,各有不同,層層遞進。
毫不夸張的說,芬蘭學校課程有三分之一左右,都是藝術科目。學校的基礎美學教育,完全能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此外,芬蘭的藝術課程,還注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們對未來職業的了解和選擇。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雖然芬蘭沒有我們所說的美術課,卻有著涵蓋了繪畫、雕刻、攝影的視覺藝術課。同時又有媒體藝術課,不僅培養美力,而且實用。
表現三:以建筑教育為例,來看芬蘭政府支持藝術教育的一些作為。
·1993年,芬蘭就把建筑教育列入《芬蘭藝術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
·1998年,芬蘭發布建筑政策,強調了兒童建筑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芬蘭政府部門開設了兒童建筑教學顧問的職位。
·2006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將建筑教育列入小學課程。
·2017年,芬蘭國家教育署將建筑教育繼續列入《芬蘭藝術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大綱》。
看完這些后,我發現我們的孩子從小創造力、審美力、對藝術類職業的理解就被落下了。
02
日常生活中,
芬蘭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這些年在芬蘭養娃,我和兒子一直很喜歡玩藝術類的工作坊,尤其是建筑設計類的工作坊。
好多個瞬間,被芬蘭人的巧妙設計、對兒童藝術教育的用心打動。
去玩阿爾瓦·阿爾托博物館(現代主義建筑之父,是芬蘭最最著名的建筑設計大師),里面有專門給兒童的建筑空間、讓孩子做設計的木頭、 簡易畫圖的卡片、讓孩子動手測驗光影效果。
去玩北極圈的森林博物館,“這里的一切都可觸摸,一切都要動手做,旨在讓兒童在體驗、互動、游戲、創造中感受森林、科技、建筑。”
甚至,這個博物館的中央開辟出一大片區域,讓孩子在這里練習搭帳篷,理解建筑的空間結構和功能。
去赫爾辛基兒童設計周,不是讓孩子去看別人的設計、繪畫、建筑作品多好,而是提供場地、提供素材、提供人員,讓全市的孩子來到這里“動手做”設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去芬蘭兒童和青少年建筑學校(Arkki)的工作坊,我原本的預設是看看芬蘭人怎么教孩子學建筑,做模型示范?
但現場的真實情況是我看不到教師在哪里,他們只是提供材料,讓孩子自己發揮創意。有的孩子是獨立用樂高組建房子、城堡、芬蘭地標等,有的孩子是三五成群用塑料泡沫素材去合作、切割、拼接“蓋房子”。
現在回想起這些瞬間,我自己很受觸動:
雖然這些工作坊都不是正規的學校教育,但他們都能“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待孩子、看學習是如何發生的——真實有效的學習,不是從成人的嘴里倒孩子的腦子里,而是孩子自己去看、去做、去聽、去體驗之后,他們自己生成對知識的理解、對世界的理解。
雖然參加這些工作坊是我喜歡玩。從早先小覺坐在嬰兒車上被我推來推去(不過進入場館后,他便全情投入玩了起來);到后來,是他主動玩(他會跟我說,幼兒園的小朋友周末去了那里、玩了什么,他覺得好有趣,他也想去)。
我慢慢覺得,這個過程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所謂家庭教育是為人父母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后,自然而然流淌進孩子心中的種子。
它不刻意,更不是說教。
它是一種延續。
這種延續的產生,不是我帶來的,是一次又一次活動帶給他的愉悅感、樂趣感,是這些美好的體驗在推動他建立“我是有能力和有創造力的”的自我認知,讓他愿意下次“還要去”。
這個過程就是芬蘭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方法——成人創建安全、自由、愉快的環境,把藝術作為載體配置資源,讓孩子成為知識的主動體驗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者,去參與、去表達、去動手、去合作、去創造。
建筑設計是城市美育的名片。
下面,就跟你們具體聊聊芬蘭給孩子的建筑教育課程。
在國內見面打招呼通常是“最近怎么樣”“吃了沒”,而美國的打招呼則是你看某個體育賽事了嗎?甚至在與剛認識的人交談時,也會先問對方來自哪里,以那里的體育情況怎么樣而開啟話題。所以如果在美國不參與到體育文化中,是很難真正融入美國社會。在美國,體育不僅意味著觀看體育賽事,而是滲透到每個美國人的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
03
動手去做是關鍵
以“作品”為導向的建筑教育,芬蘭讓4-19孩子真刀真槍參與城市規劃。
上面提到芬蘭有一所課外興趣學校叫Arkki(Lasten ja nuorten arkkitehtuurikoulu),是專門給4-19歲兒童和青少年開展建筑教育。雖然它不是正式的學校教育,卻是遵照學校教育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進行課程設計;他們的核心團隊也參與到國家課綱對建筑教育的編寫。
第一代撰稿人是Arkki創始人的媽媽;
第二代撰稿人是Arkki創始人Pihla Meskanen本人;
第三代撰稿人是Arkki團隊的核心成員。
校內校外,芬蘭的課外興趣班在跟他們的學校教育雙管齊下育人——
使用統一的國家育人目標;
使用統一的芬蘭發展學生的能力框架;
使用統一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準。
我找朋友要來Arkki的課程體系,也閱讀了創始人的一些分享。我發現他們課題的定位非常著眼于為真實世界發生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之前赫爾辛基市要將一塊名為“豌豆島”(Hernesaari)的舊港口開發為新區時,不僅邀請三個專業的建筑事務所提出設計圖,同時,市政府邀請兩組“非專業”的提議,共同暢想城市的未來。
▲赫爾辛基市“豌豆島”原貌
“非專業組”的其中之一是住在豌豆島附近的居民,另外一組就是兒童與青少年建筑學校Arkki的學生。
4-6歲組的學生,用父母的陪同下,用不同形狀、不同顏色標記住宅、公園和公共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