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學前、也就是高考前的12年學生生涯,一般被大家廣泛認為是一個整體,中小學12年學習,最后用高考成績、孩子考入什么大學來檢驗,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十二年寒窗苦讀”,有時也簡稱“K12”。
雖然在進入大學之后回頭看,這12年基本是一個整體,但這是從外部角度,如果從內部的角度來看,這12年也是分階段的,最明顯的就是按照學制來劃分,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當然,小學、初中、高中這三個階段內部,還能更進一步進行劃分,比如小學有三年級現(xiàn)象,初中的學生在初二成績分化等等。不過,我們就不做那么細致地討論了,只以學制分成三個階段來說。
小學時拼家長
孩子剛上小學時,還帶著幼兒園的習慣。
幼兒園是以探索、玩為主,即使是學習,也不是學校那種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老師講課學生聽,為了吸引小孩的興趣,一般都會是多媒體、提問、互動等形式。
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比較大,所以相當多的家長會在幼兒園大班時,讓孩子去上“幼小銜接”,提前讓孩子適應小學是什么樣的。
不論是上幼小銜接,還是進入小學后,孩子學習知識只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習慣的培養(yǎng)。
小學階段,知識本身是比較簡單的,就是為初中打一個基礎,知識和初中的銜接度也并不大,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
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學校為輔、家庭為主的。所以,孩子在小學階段,拼的是家長。
初中時拼學校
有了小學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打底,到了初中,除了學生個人的努力,就得靠學校了。
對多數(shù)人來說,小學都是在家門口上的,初中就有可能擇校,即使不擇校,初中一般也比小學離家遠得多,一些學校還可以住校。從距離來說,孩子離家遠了,課業(yè)也重了,和家長溝通的時間減少。
再加上,初中一般都是孩子青春期的開始,搞不好還會叛逆。這時候,家長說的話孩子就不一定聽了,相反,老師說的話可能更管用。
另外,初中生要面臨中考分流,學校也會非常重視,會不斷地組織學生大考、小考、復習等等,只要學校給力,家長就可以比較放心。
所以,孩子初中時拼的,是學校。
高中時拼啥?
小學時拼家長,初中時拼學校,那么,高中時又拼的是啥呢?
按多數(shù)人的看法,小學、初中的內容相對簡單,不像高中那么難,所以小學、初中都可以通過認真、刷題來提高成績,但到了高中,認真、刷題可能都管不了多大用。
那時真正拼的,可能是天賦、是智商。
不過,也不盡然。畢竟比較聰明的、比較笨的,都是少數(shù),大部分人還是中間層,這時候,就是一個人努力、方法、自律、習慣等多個方面、全方位的綜合能力競爭。
如果說小學的時候拼家長,初中時拼學校,那么高中就是拼每個學生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