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4月1日,教育部網站發布了《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管理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嚴禁出借個人學習賬號給他人使用,嚴禁通過非法軟件或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人工或技術服務等方式獲取學習記錄和考試成績的“刷課”“替課”“刷考”“替考”行為,嚴禁以任何形式傳播課程考試內容及答案。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在線教育漸成潮流。隨之而來的大學生花錢“刷課”“替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少大學生嘗到了“不學而過”的甜頭。據警方通報,僅2019年至2020年,全國范圍內購買“刷課”服務的學生就超過790萬人,“刷課”數量逾7900萬科次。
“刷課”“替課”的盛行造成多重危害。就學生個體而言,這種蒙混過關的學習,不僅荒廢學業,還會嚴重助長投機取巧思想。同時海量的課程被無效浪費,嚴重影響了網課教學公信力,對高等教育質量造成巨大沖擊。此外,“刷課”行為更是直接影響了教育公平。如果任由這樣的生意泛濫,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教學“上網”,更要“上心”,“不學而過”的歪風邪氣不可長。扭轉這種不良局面,高校首當其沖?!兑庖姟繁硎?,違規違紀行為一經查實,由涉事學生所在高校根據學生管理規定、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等,取消課程成績,視情節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相應處分,并記入學生檔案。對參與組織“刷課”“替課”“刷考”“替考”并構成違法行為的學生,由有關部門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此外,對于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刷課”程序開發者,應該依法嚴肅打擊,以儆效尤。花錢“刷課”的學生,當然需要深刻反思并進行教育引導。只有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方能杜絕這樣的歪風邪氣,在保障高校網課教學秩序的同時,也能確保高等教育質量。
現代快報+評論員 槿色涼秋
(編輯 李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