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昌日報
3月31日,我市頒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違規行為有獎辦法(試行),鼓勵公眾共同參與監督治理工作,全面提高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質量和效能。這是我市落實“雙減”政策的又一重要舉措。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雙減”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健全政策法規、全鏈條閉環式監管,在全省率先建設了“南昌市校外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平臺”,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從2021年的1448家減少到608家,“營轉非”登記辦結率達100%……護航“雙減”政策已初見成效。
劃定底線整治培訓亂象
去年12月,我市抽調市教育局等7個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組成了12個暗訪工作組,按照“四不兩直”的原則,針對全市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在雙休日開展學科類培訓活動、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設學科類培訓活動、教師無資質、未與學員簽訂服務合同、收費超“三個月”等問題進行暗訪督查。
同時,組織開展專項督導,采取高頻次、高密度督查、區域包干、掛點督查等形式,反復緊盯,形成高壓,確保治理無死角。截至今年3月份,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從2021年的1448家減少到608家,減幅近六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從501所壓減至1所,壓減率99.8%;“營轉非”登記辦結率達100%。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南昌取締了很多無證經營的機構,有效緩解了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青山湖區唯藝美育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
為落實好“雙減”工作,健全政策法規,為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和聯合執法提供支撐,市教育局還制定了“一清單”(《南昌市校外培訓行為負面清單》),列明禁止事項55條;建立了“兩制度”(《校外機構治理市縣校三級聯動機制》和《校外培訓行為紅黃牌懲戒制度》),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區劃片巡查制、縣區教育部門屬地治理責任制、市級督查制三級聯動,對違規行為“亮牌”處罰,形成從體制機制到操作實施的全鏈條閉環式監管架構,全市的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實現預繳費全流程監管為防范辦學風險,保護培訓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和廣大學生、家長的合法權益,早在去年12月,南昌市教育局就會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南昌市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暫行辦法》,在全省率先建設了“南昌市校外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平臺”,強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今年年初,該平臺正式上線使用。“南昌市校外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平臺對機構虛假宣傳,收費、退費難等方面存在的風險進行強力干預,讓機構行為在有效監督之下進行,最大限度維護消費者權益,為廣大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提供安全保障。”市教育局社管科副科長鄭環宇表示。家長可通過“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平臺”上的“洪城教培”小程序,查詢機構、課程、 收費等信息,并在線上進行選課、報名、繳費、申訴、退課、退費等,確保信息的公開透明。“洪城教培”小程序給每個校外培訓機構都生成一個專屬的二維碼,對學員報名、續課、付費、維權等全過程進行數據上鏈、固定和存證,全流程監管,以此保障學生和家長的權益。“有了這個監管平臺,即使機構‘卷款跑路’了,我們的大部分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一名學生家長舒敏說出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聲:“以前報名課程一般都是一次性繳一年的學費。而現在規定收取學費一次不能超過三個月,也大大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校外培訓監管銀行開通比例100%,銀行正式監管率100%,一課一銷走通率100%……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市校外培訓機構已全部納入資金監管。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加大對隱形變異等培訓監管盲點的查處力度,于3月31日發布《南昌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違規行為有獎辦法(試行)》,拓寬社會監督渠道,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治理工作,從嚴打擊違規辦學行為,做到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全覆蓋。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南昌市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負面清單(試行)》,重點圍繞辦學方向、辦學資質、辦學場所、公示公信、違規收費、違規宣傳、從業人員等方面。獎勵遵循一條一獎,市民每提供一條有效違規線索(指同一機構、同類問題、經查證屬實的),將獲獎勵200元。獎金每人累計2000元為限。其中,對于“卷款跑路”的機構,人能提供重大有價值的追款或人員逃匿線索,便于追討取證等的;能提供機構轉移資產,或涉嫌欺詐等損害學員利益的重大線索,便于主管部門及執法部門及時止損、追查的機構問題等重大線索的,均予以重獎。市民可撥打0791-83871257 熱線進行。“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涉及教育、市場監管、文化旅游、金融監管等多個領域,我們強化‘一盤棋’意識,構建由機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專項監督工作體系。既切實履行監督責任,又著力促進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貫通協同,提升監督綜合效應。”鄭環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