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在線曾采訪過澳門教業中學校長賀誠、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副校長李萍、君誠學校執行校長蘇媛,這三位校長,有兩個共性。
首先,他們都是IB專家,與IB打了多年交道,對IB重視母語教學、如何進行母語教學有學術上的認知和實踐。其次,他們都在中國香港和澳門的國際化學校工作多年,李萍和蘇媛校長甚至直接從事中文教學,對在國際化學校如何教授中文、中文對國際化學校孩子的重要性有更切實的體悟。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國際化學校的中文教育。三位校長如何看待國際化學校的中文教學?“雙母語”真的能實現么?他們所在學校的中文教學實踐又有什么亮點和不同?
校長觀點
賀誠
澳門教業中學校長
“
小學是母語培養的關鍵時期,有好的母語基礎,學生才能對國家、民族產生身份的認同感。
”
李萍
常熟UWC的副校長
“
越是強調和追隨國際化,越是應該正視對于母語學習的充分投入和堅定不移的重視。
”
蘇媛
君誠學校執行校長
“
國際教育一定不是以犧牲孩子的母語學習和身份認同為代價的教育。
”
文、編 | 鄧沙沙
1
國際學校在線
越是國際化,越要學習母語
三大國際主流課程之一的IB課程在課程設置的大綱中就明確規定了母語的相關權益政策,IB的中文考試也常常采用主觀論述題,來考察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所以,對于學習IB課程的中國學生來說,學好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他們應盡的義務。
在一次活動中,IBO認證的資深考官和教師培訓官李萍坦言,IB是公認的最國際多元化、最具備含金量的國際課程,從IB半個多世紀以來堅持不懈地追求和推廣母語學習這件事,可以為我們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示:越是強調和追隨國際化,越是應該正視對于母語學習的充分投入和堅定不移的重視,對此,不該有任何誤解或是偏見。
關于IB重視母語學習這一點,一直從事中文教學的蘇媛也深有感觸,“國際教育一定不是以犧牲孩子的母語學習和身份認同為代價的教育。IB重視國際情懷,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但連接的同時,依然需要有一個文化根基,這個根就是通過母語學習和母國文化來實現的,在國際舞臺上,如果只會一些國際的表達,而缺乏文化根基,他必定不會走得特別遠,不會走得特別堅定,不會走得特別自信。而在中國的國際教育中,中文學習非常重要”。
實際上,這也正是國家規范國際教育的初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許多人已經意識到國際教育不只是“送人出國”,也越來越感到“全盤西化”是對國際教育理念的誤解和偏離。只有將更多的國家自信、民族自信注入國際教育之中,才能站在文化根基上打開視野。
對于國際化學校的學生而言,英語不可否認的是主流授課語言,但因為英文而輕視母語,去到任何國家,在文化認同上必然會載跟頭,國際化學校的中文教育只會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中國繼續保持著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的記錄,出國留學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但同時,出國留學生隊伍在年齡結構上呈現 “ 低齡化 ” 趨勢。
隨著經濟發展和家長收入的增長,很多家長和學生希望盡早到國外讀中學甚至小學,更好地適應國外教育環境。但低齡留學,學生還太小,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形成全面的認知,抵御能力和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都較弱,在異國他鄉往往很難對民族文化和自我身份形成深深的認同感。
中華IB 國際學校協會副會長賀誠曾表示“小學是母語培養的關鍵時期,有好的母語基礎,學生才能對國家、民族產生身份的認同感;有良好的中國文化基礎,學生才能對外來文化有一定的認知。”語言是一種工具,但工具背后就是文化。
在香港最大國際教育集團英基國際學校協會任職時,蘇媛看到了主流課程、拓展課程、全納教育、差異化教學設計和對多元化diversity的極致追求,感受到了非常頂層的設計思路和非常落地的教育操作。
但同時,她也看到了在這種強勢英文環境中中國孩子身份認同的缺失,中國文化的弱勢地位使她頗感無奈和遺憾。前兩年的香港問題,也令她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和身份認同缺失帶來的沉重而慘痛的后果。
在蘇媛看來,中國國際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有三:除了發展是大勢所趨、規范是題中之義外,第三個趨勢就是會越來越注重中國文化在教學中的體現。
她認為,在中國國際教育中,會有更多的國家自信、民族自信體現,除了中文課外,道德與法制、中國傳統文化等都將陸續進入國際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只有站在文化根基上,才能去打開視野。尤其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文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國際語言。
2
國際學校在線
“雙母語”能實現嗎?
國際化學校對中文教育的變化離不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未來無限的發展潛力。
以前家長送孩子去國際化學校,是希望孩子能掌握流利的英語,但現在這一情況已經發生改變。
出于10、20年后的職業考慮,越來越多為子計深遠的家長越發關注孩子的中文教育,甚至出現了瘋狂補中文課的現象,最好能如同今年冬奧會上的谷愛凌一般,達到中英文切換順暢的“雙母語”水平。但谷愛凌畢竟是少數,她常年往返于中美兩國,接受教育的經歷很難被中國家庭復刻。
“母語”是什么?按照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母語不僅是一個人精準表達思想和語言的工具,也是一個人的最終的身份或者文化歸屬。
思維方式背后隱藏著文化認同,如果真的達到“雙母語”水平,中文和英語不分伯仲,那么必定意味著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都有很強的認同感。
所以,認同兩種文化本身就是悖論,“雙母語”是一種符合家長心理的理想狀態,操作起來卻存在矛盾性。
一位國際化學校行業從業人員表示,真正的“雙母語娃”是指父母說不同語言,兩種語言都能掌握到母語程度的人,他們的腦部運行機制與“外語學習者”的不同,因此不會像很多同聲傳譯那樣容易疲勞。
而在現實生活中,雙母語的意義并沒有那么大。幼年中文特別好的孩子,雖然暫時會壓制外語的學習,但母語到了一定程度,反過頭再學英文,仍然會比中文不強的孩子更省勁兒。這是因為,一個人思維的成熟度是由他思考時的語言決定的。
IBO認證的資深考官和教師培訓官、常熟UWC的副校長李萍老師擁有23 年兩岸三地國際化學校工作經歷,她經過深入考察發現:國際化學校中的 “香蕉人” 正在與日俱增,中英文都是外語的“兩頭不到位”的中國學生數量有增無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追求“雙母語”的結果,往往是兩邊都夾生,最后“雙母語”變成了“雙外語”,母語也變成了外語。
李萍曾語重心長地告訴許多家長:真心關注孩子的長輩們,一定要為他們從小就設定好未來的走向,務必清晰無誤、堅定不移地確認他/她的第一語言(母語)到底是什么?確保孩子成長過程中,能逐步積累和培育扎實的母語文字基礎和傳統文化根底。這是和每個孩子個人身心健全發展密切相關之必要。
而且,中文學習有必要盡早開始,特別是借助小學階段打牢基礎,否則一如大家所見,很容易在進入國際學校英文教學的環境后,迅速即被沖擊得沒有了容身之地,難以扎根生長。
3
國際學校在線
在國際化學校,中文如何“教”與“學”
教業中學是澳門一所“愛國愛澳”的學校。“愛國愛澳”的基因讓中文教育在這所學校自然備受重視。
教業中學國際部的中文教學采用中英文雙向錯鋒發展。相較國內,澳門的國際教育開展的更加靈活,課程具有時長框架,政策規定了各學科需要在小學、初中、高中開設的時長上限和下限,在此基礎上,校長可以統籌各學科在不同年級開設的節數和時間,并自由選擇合適學生的教材。
賀誠校長表示,在小學階段,會縮短英文課節數,將語文課時間開至上限,越是低年級的學生使用中文授課的時間就更長。如幼稚園階段,中文的比例為90%-95%,比例將隨著年級的增長慢慢遞減,但小學期間中文比例必須控制在75%以上;英文的比例在幼稚園為10%,到高中慢慢增至85%。
教業中學認為良好的中文基礎更有利于未來雙語的開展。
而有著“小聯合國”之稱的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以下簡稱常熟UWC)則將“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學習(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Learning)” 立為三大建校支柱之首。
學校將中文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了從初級漢語到母語純文學全覆蓋的七門中文課程,供不同中文基礎學生選擇,在常熟UWC,不論背景、文化、宗教、民族,所有的中外學生都需要學習中文課。
各種特色的中國活動,元旦、中秋、端午;瀕臨失傳的技藝和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或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舞獅、舞龍、蘇州昆曲、虞山古琴、常熟花邊、白茆山歌等都被常熟WUC融入學校的知行課外活動中,確保每一位在校的外國同學都能在兩年時間中,最大程度接觸和學習到中國知識。
而每一位被中國國家理事會選拔(送)進入UWC的中國學生,則需要培養他們去承擔起在國際舞臺上扮演好中國文化青年推廣使者的角色,常熟UWC希望通過學校教育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
蘇媛校長告訴我們,君誠學校的中文課按照漢語水平和等級,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學方式,對中外學生進行分層分級教學。中國學生語文課的班級教學采用中國教育部統一的人教版教材,適當增加閱讀、鑒賞類的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的中文底蘊和文化素養,在國際化的總體氛圍中促進學生的母語表達和對母國身份的認同。
各種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君誠通過食物、服裝等慶祝節日的儀式讓學生浸潤在這樣的節日氛圍中,促進學生的母語表達和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感。
問及國際化學校的中文課與公辦學校有何不同時,蘇媛表示,雖然君誠是按照國家課程來上課,但學習方法和評估方式會不一樣。
因為是小班教學,所以君誠的中文課會經常組織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和個性化表達。在評估方式上也會更多元而且靈活,除了傳統的紙筆考試外,會更加注重過程性的學習積累,考察學習檔案,另外,個性化的表達也是評估方式之一。
就算是紙筆考試,評估也更靈活。蘇媛舉了一個IB中文考題的例子。“比如,有一道題是請以你過去學過的兩部作品為例,探討文學作品是怎么展示一個不是非黑即白的中間地帶。
這個題面向全球范圍內的所有IB學生,但每個人的作品選擇會不一樣,我可以用《活著》,也可以用《包法利夫人》,還可以用蘇軾的詞,只要言之有理、邏輯自洽、結構清晰、語言表達準確即可,會更加開放、靈活、多元”。
4
國際學校在線
結 語
20年前,家長們在選擇國際化學校時最擔心英文學習環境,希望孩子“出得去”;而今談及國際化學校,家長卻分外擔心學生的中文教育,希望學生能“出得去,回得來”。
20年時間,從英文到中文,從走出去到回得來,大部分家長在國際化學校擇校時的關注點已經發生了變化,家長和國際化學校都越來越重視國際化教育中,中文教育的角色和重要性,中文教育也逐漸成為趨勢。
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更名“清森學校”,北京“公參民”學校整改拉開序幕
2022-03-30
英國教育部:學校數字化成熟度與學生成績關系不大
2022-03-30
不審批新民辦中小學,與公辦學校脫鉤,成都受政策影響的學校高達15所!
20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