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嘉賓:新東方CEO周成剛
3月29日,國際教育專家、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做客北京廣播電臺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欄目,與主持人暢聊了疫情之下的留學與國際教育相關話題,并回答了聽眾提問。
以下為經整理后的對話實錄:
問:在您看來,目前大家對于留學和國際教育的認知有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很多人把留學和國際教育劃等號,其實是不準確的。國際教育更多的是針對本土之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留學只是國際教育的一部分,是走向國際教育的一個通道,但它并不等于國際教育。嚴格來講,留學回來的人也并不就是接受國際教育的。
第二個誤區,有些家長以為孩子在國內學習跟不上,想辦法把他送到國外去就行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出國以后,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要求更高。同時國外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實踐包括布置作業、看多少書等,也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標準,在國外的大學里抄作業、抄論文一般都要被開除學籍。而且,出國以后要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求生存,其實是更具挑戰的。
第三個誤區,經常說出國了等于幸福,出國了等于掙錢,出國了等于成功,這是最大的誤區。我們無論是在國內或在國外,無論接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總歸是有成功的,肯定就會有失敗的,不能夠一概而論。
問:您覺得從疫情暴發以來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整個留學市場,包括大家對于留學的認知,有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我覺得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可以說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有一批堅信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要出國留學的人,無論是上網課,無論經過多少次中轉才能抵達,無論要做多少次核酸檢測,他都會去。
我不能否認的是,最近一兩年因為疫情以及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留學的人數是明顯下降的。因為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來往特別不方便,再加上網課,有可能導致他們改變了想法,所以這兩年考研的同學越來越多。
但是我堅信疫情過去以后,隨著國際交流越來越多,留學熱潮還會起來,原因是大部分都恢復了地面課了。
問:近幾年大家明顯感覺海歸學歷貶值,您覺得現在出國留學的意義還有多大?怎么看海歸變“海待”這種現象?新東方在招錄人才時會不會關注是否是留學生?
首先,回答下學歷貶值問題,這是因為水漲船高了。80年代出國留學那波人,多是爭取到國外優厚獎學金的學霸中的學霸,是真正精英的一批。現在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前幾年更是達到每年70萬左右的規模,這里邊有特別優秀的同學,也有一般甚至差一點的同學。這和現在國內大學生不好找工作一樣。
其次,受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全球就業形勢都不太好,這個大家都能感受到。我想說的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大家一定不要眼界過高,一定要腳踏實地,從基本工作做起,因為所有工作最終比拼的還是個人實力、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個人行動力。
第三,過去新東方每年都會招錄很多畢業生進來,我們始終最看重的就是學生的心態、學習力、投身行業以及行動的決心,因為進入行業你就會獲得經驗的積累,而經驗的積累,就是未來你走向更高工作最好的競爭砝碼。我們的很多管理者都是國內名校畢業,在此也建議企業在招聘用人的時候,抱有更加開放的心態,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后,也建議家長和孩子放松心態,送孩子出國留學,不是對他未來收入翻倍的“投資”,而是孩子不斷成長、自我發展,最終過上幸福和有尊嚴生活的一種希冀。
問: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之間,應該怎樣做選擇?
其實國內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一樣都很好,中國的一些985、211的學校在世界的排名也越來越高。現在國內的教育改革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同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接軌性也越來越強,所以不存在國內好還是國外好。
我個人還是更主張,無論是你出國還是不出國都要去了解一些國際教育。原因是到目前為止,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和實踐還是代表著一種未來的趨勢。
我們很多的教育改革,包括改革開放之后的很多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進步,其實是離不開向國外借鑒、學習的。我們肯定還是要繼續不斷地擁抱世界的變化,因為現在的科技進步更加日新月異。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如果說有機會、有能力,也有條件的話,不妨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多的是視野上的一種拓展,能力上的一種提升,知識上的一種獲取,同時生命變得越來越豐富。我覺得一定不是一件壞事,就像我們說的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要出去體驗各種各樣不同的生活和山河。
問:作為一個老留學生,您覺得國際教育給您帶來的最大改變和收獲是什么?
在出國之前,我也是接受國內教育長大的,在國內上的大學。因為自己學的是外國語專業,就想著不妨出去看一看。當時大家的第一選擇都是去美國,由于美國簽證特別難,我就想澳大利亞也可以。到了澳洲以后,第一個變化是感受到了一個與國內不同的、更多元的、具有包容性的移民國家文化,這提升了我的思想、眼界、能力、獨立性,讓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更具豐富性和多元性。
走出了第一步后,你的膽量更大了,自信心更強了,所以你愿意不斷地在世界里越走越遠,去拼搏。這就是為什么我先去澳洲,又考到英國,再到加拿大,之后回到國內。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樣的,都能讓你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判斷更具獨立性。
還有一個在國外讀書的明顯感受是,它大部分課程都是開放式、思考式、合作式、討論式的,這與過去國內的傳統教育有所不同。當然,現在國內的教育也在改革,也很棒。
問:您之前和新東方的同事一起走訪了全球20多個國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為什么要堅持做這樣的一件事情?
在2013年開始世界名校穿越之旅的時候,中國出國留學已經進入了一個熱潮,自費留學生越來越多,但我感覺大家的信息并不是很對稱。因為我在國外留學過、工作過,自己的孩子也留過學,我的工作又是國際教育相關的,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把中國留學生在世界各國的學習與成就、碰到的困難與挫折,通過采訪的形式帶回中國,讓更多的家長和同學深刻地認知留學到底是怎么回事,幫助家長和孩子在出國留學的問題上做出更理性、正確的選擇。
所以,從2013年開始,我連續跑了7、8年的時間,走了20多個國家,200多所世界名校,與校長、教授、招生官、留學生等進行了500多次訪談。隨著對國際教育的認知和體會越深,自己的思考也會越多,就有更多的話想跟大家分享。
我一開始也是認為國際教育不就是出國留學,但后來發現不是這樣的。我們在國內的孩子同樣可以用國際教育來武裝自己,讓自己有更高的格局、更遠的視野、更多元的跨界能力,讓自己在世界全球化的過程中贏得一席之地。
問:有很多聽眾朋友對您的新書《不一樣的成長》特別感興趣,這是您的第四本國際教育類著作,它是前三本的續集還是完全不同于前三本?
這幾本書其實是有內在的邏輯關系的。我的第一本書《鏡頭里的世界名校》更多的是美麗的圖片,我想通過圖片引起孩子們對國際教育的一種興趣和關注;第二本書《由東向西看教育》,更多的是我的采訪,列舉了接受國際教育的一些成功案例;第三本書《穿越世界的教育尋訪》,是走訪過世界名校后的一個歸納和總結。
第四本《不一樣的成長》,起這個書名,首先是因為在走了200多所世界名校、進行了500多次采訪后,我發現每個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都是不同的,比如歐洲的發達國家堅持普惠民眾和公平的教育機會;英國注重精英教育;美國和加拿大的教育擺脫了傳統的束縛,充滿活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因地制宜,既有繼承,又鼓勵創新;亞洲的一些教育強國注重東西結合,兼容并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又都不一樣,在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一樣的成長。其次,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面對未來,他們成長的路徑、成長的方法、接受的教育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最終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成果。所以我說“不一樣的成長”,我們都有可能性。
在這本書里,我用故事的形式介紹了50所世界最著名的學校和它們的名人軼事,就是為了讓大家對學校產生興趣。每一所名校的介紹后面還有一個國際教育相關的問答,比如什么是國際教育,國際教育到底有什么樣的優勢和特點,我們的孩子適不適合出去接受國際教育等等,所有這些大家最關心的熱點問題,我都給出了自己的觀察和回答,希望能夠為孩子和家長提供一個付諸行動的指南。
問:現在我們的高考生正在進行最后沖刺,您覺得一邊準備高考一邊準備留學切合實際嗎?
首先,高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全力以赴去做。其次,即使因臨場發揮等因素沒被心儀的學校錄取,這個時候再去考慮出國也是來得及的,因為現在國外包括澳大利亞、歐洲很多大學都認可我們的高考成績,當然這不是說國外的大學就一定好進,而是拿到高考成績后,也一樣可以進入很多國外的大學。
問:高中階段是在國內上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好,還是到國外讀高中好呢?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覺得前提是對孩子要有一個基本判斷。我先說我自己的孩子,他就不是學霸型的孩子,當時我希望他出國讀本科,最后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就是先在國內上國際學校。背后主要有幾個目的:第一,希望他能夠慢慢地接觸國際教育是什么樣的,幫助他未來出去讀本科時更好地適應;第二,在上國際學校的時候,我要看看他到底生存得怎樣,實在不行就留在我身邊,我還能幫他一把,當時作為一個家長是這樣的心理。
所以說如果說國內有比較好的國際學校,而且你也認同這個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直接到國外去的話,可能對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背后的自我驅動能力,以及對負面現象的抵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要求會更高,但是鍛煉也會更大。
問:國內高校現在也有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您覺得值得報考嗎?
我覺得是值得考慮的,大部分的中外辦學項目要么是純粹國外來辦的,比如說上海的紐約大學、江蘇昆山的杜克大學,那屬于特別好的大學項目。
但是有兩點我要提醒,第一點,有些學校的國際排名可能偏低一些。第二點,國外的合作辦學,可以上課,但是對國外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是不夠的,這一點要有思想準備。而且大家還要擦亮眼睛的是,有些打著高校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際上并不在統招的范圍內,那就更差了,大家一定要識別清楚。
問:對于留學與否仍處于搖擺狀態的家庭來說,家長應該如何進行合理的判斷與選擇?
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家長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探討。
首先,家長和孩子必須達成一致,這非常重要。家長不要一味追求“回報”,而要通過合適的引導,讓孩子產生自我驅動。家長要陪孩子一起了解國內外上學的利與弊、對孩子的能力要求等。
第二,從經濟層面看,其實多數家庭都有出國的可能性。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覺得留學太貴負擔不起。但其實在歐洲、亞洲的很多發達國家,留學基本上是零學費或者只需一點手續費,所以只需要自己提供簽證費、生活費即可,一般家庭都能支付得起。
第三,家長在幫孩子開闊眼界之前,要先打開自己的眼界。我們要先了解如何選擇留學目的地國家、如何選大學等,提前做好思想、學習及財務等各方面準備與規劃。
問:出國留學應該如何甄別選擇留學中介機構?
如果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強,自己申請也完全可以,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甄別、準備材料。
如果孩子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就一定要選知名品牌的中介機構,而且要貨比三家,了解機構到底能幫我們做什么。例如,它可以借助大數據、經驗、師資實力等,幫你從排名80的學校提升到排名30~40的學校,這個概率還是很大的。
另外,中介機構老師可以幫助你選擇最合適的學校,這一點很重要。最合適的學校才能給孩子帶來自信、進步和成功的喜悅。
問:在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下,從教育的視角來看,家長怎樣幫助孩子更好地規劃人生?
在如此宏偉的時代下,全球化的步伐是沒人能阻擋的。拋開疫情來講,全球化更多的是打破國界,中國的年輕人要與世界的年輕人在同一個舞臺上競爭,所以我們有必要擁抱世界,學習借鑒世界上更美好的東西。
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東西。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孩子的適應能力、交流能力、學習能力、多元生存能力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能力變得無比重要。所以孩子如果能成為跨文化、跨語言、跨知識、跨專業的復合型的人才,未來更容易贏得一席之地。
ID:RBC_JYMDM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獲得原創作者授權。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