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
1994年,北京與河北交界的小山村里來了一對文質彬彬的青年夫妻,他們想要在這里定居。
村民們好奇地打聽他們來到這里的原因,畢竟這里只有年輕人走出去,很少有人會回來。
他們解釋道,自己是因為受不了城里的污染。
這讓村里人更好奇了,怎么會有人潔癖到這種程度?
一問之下,村民們發現這兩個人竟然是北大的教師,這就更讓人不解了。他們就是選擇隱居的王青松和張梅夫妻。
少年學霸
1957年,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洛陽新安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他從小聰明過人,在學校成績突出,名列前茅。高中畢業后,王青松到了當地的信陽地委機要局工作。
當時機要局為了訓練干部的記憶能力,要求他們把500個電話號碼與人名一一對號入座,一段不加標點的古漢語看一遍后可以達到背誦的程度。
在這種訓練下,王青松的記憶里得到了開發,當時單位的同事稱他可以“過目不忘”。
幾年后,高考恢復。王青松并不甘心在小縣城朝九晚五過一輩子,所以1979年,他參加了高考。
由于在機要局接受過訓練,高考對于王青松來說難度并不高,他猶豫的是要報考北大的國政系還是法律系。
當時機要局的同事聽了他的困惑說道:“你看是檢察院上我們這兒匯報工作,還是我們到他們那兒匯報工作?”
聽了這話,王青松恍然大悟,報考了國政系。
1979年,22歲的王青松以洛陽市文科狀元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學,成為北大79級國政系的學生。
在班級79級國政系里,年紀較長、有過工作經歷的王青松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當時班級里,16歲的唐師曾在《我鉆進了金字塔》中調侃:
“他舉手投足透著重權在握的穩重,自然更讓我們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覺翻身都輕手輕腳心懷敬畏。”
唐師曾
1983年,王青松大學畢業,這時候他發現法律系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加搶手,所以他報考了北大的法律系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后,王青松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留在北大任教。
時間來到1985年,全國忽然興起一股氣功熱。這給了王青松一次發財的機會。
王青松的河南老家離白馬寺不遠,他從小在寺中學過一些武術。
長大后,他又熱衷老莊之說,所以對于養生頗有一番見解。
借著“氣功熱”的機會,王青松將武術知識和養生理論相結合,在學校開辦了養生課程。很快,他就成了北大有名的“氣功大師”。
借著當時的熱度,王青松在校外開辦了“氣功班”,每名學員收取10元錢。
雖然學費不高,但是學生非常多,王青松在開辦培訓班的過程中賺取了數百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他對北大的同學評論道:“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投機?!?/p>
王青松在培訓班中收獲的不僅有金錢,還有愛情。
他的“氣功班”在當時的北京高校中非常有名,每次開講都有很多學生去看熱鬧,剛從北京外國語學習畢業的張梅就是其中一個。
當時王青松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張梅,他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氣質好”。
后來,兩人經朋友介紹,逐漸熟識,很快便墜入愛河,結為連理。
張梅
歸隱田園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在最高峰的時候往往就要開始走下坡路,王青松也不例外。
1990年,風靡全國的氣功熱消退,王青松在北京紅極一時的氣功養生班也逐漸無人問津。
既然培訓班的狀況不好,王青松索性專心學業。
他因為研究養生,對哲學產生了興趣,所以報考了北大哲學系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
湯一介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單科和總分都獨占鰲頭的情況下,在面試時落榜了。
第二年,王青松報考了北大法律系的博士生,然而又沒有被錄取。
一連幾重打擊讓王青松心灰意冷,他決定學習古人隱居田園。
王青松的岳父在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村莊有一所小房子,1994年,王青松和妻子一起搬到了那里。
村莊距離北大校區距離很遠,王青松和妻子張梅每天上班不得不花費5個小時在通勤上。
起初,王青松并沒有想徹底避世,只是想改換一下心情,首先提出辭職的反而是張梅。
張梅畢業后同樣到了北大任教,可是在職稱評選中,她連續5年都沒有評上講師。
而且當時計算機逐漸普及,北大要求老師學習電腦,張梅一向對機器反感,這件事也讓她不滿。再加上每天5個小時的通勤時間,更加讓她難以忍受。
在幾件事的疊加下,張梅最終在1998年從北大辭職,徹底回歸田園。
沒有了妻子的陪伴,王青松很快也對長時間的通勤感到厭倦,于是2年之后,王青松也辭去了教職。
雙雙辭職后,兩個人在村子里過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悠閑生活。
可是他們處在人群當中,很難避免被別人議論。
尤其是兩個高級知識分子,放著好好的大學老師不當,跑到村里務農,這更讓村民無法理解。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王青松夫婦不耐煩這種議論,他們決定向大山更深處搬去。
有一天,王青松放羊的時候來到一片山溝,望著杳無人煙的深山,他覺得那里就是為他們夫妻二人準備的。
王青松拿出20萬元,租下了2500畝山林50年的使用期,從此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王青松夫婦的隱居和梭羅在瓦爾登湖過的生活不一樣,梭羅會經常出門訪友,但是王青松夫婦卻追求與外界斬斷一切聯系。
張梅在北大教書的時候,認識過一個關系很親密的女學生。
當張梅離校時,她還為張梅折了用來祈福的千紙鶴,可是張梅在隱居后卻與她斷絕了聯系,她說:“這些關系都要切斷?!?/p>
不僅如此,他們與父母也很少聯系,甚至拒絕父母進山看望。
張梅的父母對于他們的決定非常不理解,甚至覺得丟人,當有人問起張梅的去向時,她的父母往往回答:“出國了?!?/p>
在隱居期間,王青松和張梅奉行著自給自足的原則,喝山泉水,吃自己種植的食物。
不用洗衣粉、肥皂、牙膏,用自制的皂莢粉和草木灰,除了食鹽外從不買東西,連筷子都是用高粱桿自己做的。
山間沒有通電,王青松也不使用電器,唯一一個電器就是收音機。
他們在距離北京100公里的山村里,過上了陶淵明式的歸園田居生活。
在隱居的過程中,王青松夫婦開始越來越排斥現代文明,開始表現出對外界的極端排斥。
他們拒絕一切訪客進入家門,理由是“污染太嚴重,味道三天散不掉”。
因為租了2500畝地,勞動量太大,不得不雇傭工人,但是王青松卻覺得工人給他們帶來了污染。
他給進山的工人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不能睡在山里、不能抽煙、吃過的東西要帶走。
盡管如此,他依然覺得外來人員是污染源,王青松說:
“工人第一年在里面工作是帶入污染的,應該給我錢。前3年我們互不相欠,我應該3年后再給他們工錢。”
此外,王青松夫婦還排斥現代文明的成果。
他們耕種土地不用農藥化肥,運送物資進出大山時不用汽車而用人力挑進挑出,王青松自述:
“10年來差不多挑了5000擔?!彼踔帘绕胀üと颂魮犹舻酶邮炀?,“工人挑完全程是35~40分鐘,我的紀錄是27分鐘?!?/p>
王青松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無污染的,他和妻子張梅在繁重的勞動中感受到了幸??鞓罚f:“勞動豐收的喜悅、內心的釋然,不足為外人道也。”
迎接新生命
王青松和妻子在山上種田之余還種了果樹,養了二十頭牛,一百多只羊,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在平淡幸福的日子中,不久,他們就迎來了新的生命。
2004年,張梅懷孕。在懷孕后,張梅仍舊把對污染的擔憂置于對健康之上。
首先,她不允許工人對這件事進行議論,“因為議論多了會污染孩子”。
張梅與孩子
其次,她不想到醫院去生產,也拒絕去醫院檢查,因為她覺得醫院的病毒太多,會污染孩子。
于是張梅提議,由丈夫來為她接生。王青松只好自學接生技術,在兩個新手父母的手忙腳亂中,兒子王小宇有驚無險地來到了這個世界。
王小宇出生在大山里,從來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從小他就在山林里奔跑,和小動物作伴。常常是父母在一邊勞作,他在一旁和泥玩耍。
長大一點后,王小宇在家里負責放羊,給上百只羊都起了名字,而他自封為“山羊司令”。他認為自己“跑得像風一樣,跟羊一樣快!”
一次,王青松在東邊放牛,王小宇在西邊放羊。晚上王青松回家時,家里不見王小宇的蹤影,張梅問道:“宇兒呢?”
當時已經晚上8:00了,外面一片漆黑。聽到妻子的問話,王青松轉身飛奔向茫茫深山。
最后,王青松在一個山頂上找到了王小宇,他和一百多只羊在一起,正在凝望著遠處的世界。
王青松舒了一口氣,問兒子:“你害怕嗎?”
王小宇回答:“不害怕,我是大山的兒子?!?/p>
在與大自然為友的成長過程中,王小宇的體質在同齡人中格外突出。
而曾為教師的王青松夫婦,也沒有放松對兒子知識方面的教導。王青松夫妻從小為兒子啟蒙,教他詩詞歌賦、天文地理。
2011年,王小宇7歲了,張梅開始按照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進度給王小宇進行教學,每天上三節課,語文、數學、英語。
張梅自豪地說:“王小宇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可達城里學校兒童的1~3倍。”
王小宇上午學習,下午放羊,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王青松覺得這樣的生活愉快又令人滿足,他認為:“世界上沒有比面朝黃土背朝天更灑脫、更優美的境界了?!?/p>
回歸田園生活是王青松夫婦在見識過外面世界后的選擇,可是王小宇卻從來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向往著外面的未知世界。
在忘記回家,和山羊待在一起的那個深夜,在一片黑暗中,王小宇久久凝望著的是山外面的燈光與霓虹。
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現在小朋友習以為常的電視、手機、電腦,王小宇唯一擁有的電器是家里僅有的收音機。
看著兒子每次因為外人到來而興奮的面孔,王青松覺得應該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兒子,他決定出山回歸社會。
重新出山
王青松回歸社會的入口,是小他6歲的北大79級國政系同學唐師曾。唐師曾是著名記者,在對王青松進行采訪后。
2011年,唐詩曾發表了《北大博士夫婦退隱深山二十年牧耕讀書自己接生》,這一故事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
王青松對老同學表示:“我們用10年踐行斯巴達克式的人生實驗?!?/p>
他也坦言,回歸社會也有經濟上的原因。
十年的隱居生活,王青松夫婦花費了大約350萬元,來源包括王青松自己的積蓄、張梅講GRE,編教材的收入以及親戚朋友的資助。
這個數額很令人驚訝,隱居十年,平均一年花費35萬,這種開銷已經遠超正常家庭水平。
對此王青松解釋道,雖然他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由于山間需要干的活很多,所以他們每年都需要雇傭10名左右的工人,錢大部分都花在這上面。
在昔日同學的幫助下,王小宇順利進入小學讀書,如今已讀高中,王青松也開始利用互聯網銷售自家出產的農產品。他還想要寫本書,并放言是沖著諾貝爾獎去的。
但是王青松表示:“回歸社會3年應該夠了?!?/p>
談到未來的打算,兩夫妻表示:“隱居是我們發自內心地追求,萬事俱備后,還是會回到山林之中,至于小宇,我們會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會過多干涉?!?/p>
縱觀王青松的經歷,可能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他當年做培訓班失敗,兩次考博士不成,才讓他消極避世,在人生的低谷失望選擇隱居。
王青松也曾經這樣問自己:“如果讀了北大的博士,會不會后來的路就不同了?”但是妻子張梅卻回答:“你內心里總會走到這一步的?!?/p>
如果以結果來評判,王青松花光積蓄,被迫出山的情況看起來確實有點狼狽。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的確是跳出了社會評價體系,在山中獲得了十年的平靜生活。
這十年的光陰對他而言到底值不值得,外人無從知曉,只有他自己知道。
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p>
有人把王青松與陶淵明作比,現在看來,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王青松拍馬莫及的。但是他愿意坦言自己缺錢的窘狀,的確有幾分陶公的真誠。
無論是陶淵明還是王青松,他們都讓我們看到了在忙碌人生里的另一種可能,大概普通人不會有這種勇氣和資本能夠甩手隱居。
但是他們的選擇讓我們明白,人生也可以并不這么焦慮,還有人在這樣瀟灑地活著。
參考資料
[1]《中外文摘》,2012年第12期,《隱士王青松》
[2]《家庭之友》,2011第07期,《退隱深山十幾年,北大教師一家過得好嗎?》
[3]《黃金時代》,2011第05期,《隱者王青松:斯巴達克式的人生實驗》
[4]《華西都市報》,2011年04月17日,《北大教師夫婦隱居深山十幾年,尋桃花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