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帝都娃一周上23個課外班”的虛假消息,攪亂了許多家長本就不太平靜的內心。
事事件回顧
3月14日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在門診就診患者應檢盡檢核酸檢測中發現初篩陽性一例。陽性病例是東城區和平里四小(東校區)二年級學生。
而后網上開始瘋傳:說這位小朋友一周上了太多個培訓班,涉及游泳、籃球、鋼球、美術、聲樂、書法、朗誦、家教、書法等共計23個線下培訓機構地點。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經證實,這個孩子實際上只報了兩個培訓班,而此事件已在家長圈中引起了不小的沖擊。
面臨反復的疫情,學校要求“上過課外班的孩子”先居家上課,然而造就了一個班只有幾個孩子來上課的情況......
有家長說:“一場疫情下來,才發現原來別人都在偷偷地卷,只有我老老實實在家閑著啊......”
在疫情這面鏡子下,誰家是貫徹落實“雙減”的,誰給孩子報了多少班,一目了然了。
不止北京,之前各地的流調結果中,也還有日復一日送孩子上培訓班的家長,長途跋涉上課外班的孩子,還有在核酸監測點奮筆疾書的學生。
(一位陽性病例曾涉及多個線下培訓機構)
“雙減”政策下,內卷依然存在。深究原因,家長的焦慮還是源于對“雙減”政策的種種誤解和疑慮。下面就一起來為大家釋疑解惑。
大家都在“減”,我悄悄給孩子加碼,不就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不一定!從地上轉為地下,這可能是大多數家長應對“雙減”政策的第一辦法。但請注意中央文件中還有一條重要政策——“深化高中招生改革 ”,其中把綜合素質提到了突出地位,而且要依靠不同科目特點完善考試方式和成績呈現方式。換句話說,目前這套培訓方式對未來升學的針對性將大大降低。犧牲掉孩子提升其他素質的時間去搞補習,還不一定用得上,這筆賬劃算嗎?
打個比方,大家都換賽道了,你還在老的賽道上搶跑有什么意義呢?
校外培訓減了,普通家庭孩子與富裕家庭孩子差距會越拉越大,教育會更不公平嗎?
不會的!原文件中重點強調了提升學校教育質量,讓學校更好地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這就從源頭上遏制了參加課外培訓的需求。換句話說,它大大削弱了課外輔導對有錢人家孩子的額外輔助,這就從根本上加強了教育公平。所以說,“寒門出貴子”可能適用于這個時代了!
“雙減”就是鼓勵“放養”嗎?沒了壓力怎么培養有用的人?
理解有誤。如果認為“雙減”之后,孩子“放養”,家長“放飛”,那就錯了。最近幾年,國家密集出臺了關于教育評價改革和思想政治、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系列文件,鮮明指示了未來的人才是什么樣。一個對孩子真正負責任的家長,不能再認為給孩子多報班、多陪課就是盡責任,而要真正參與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事業中,這才是需要孩子、家長全力以赴的“大考”。
打個比方,“雙減”和一系列其他教育改革政策的出臺,不是不讓射箭了,而是換了一個更遠的靶子,更考驗選手。
“雙減”并非突擊戰,家長又該如何與學校勁兒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李有毅對此談到:首先家長要先解放自己,不解放自己就很難解放孩子。同時,家長要正確理解“雙減”不是突擊戰,目的是要回歸教育本質,我們強調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時代新人。(詳見《全國政協委員李有毅:落實雙減 家校社要擰成一股繩》)
家長可以選擇充分相信學校與老師,因為他們是專業的。同時自身要打破應試思維,拒絕焦慮內卷,不做雞娃家長,從我做起。
如果您有教育方面的疑問或建議,歡迎隨時給我們留言!
來源 | 部分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網站“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