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壹
近段時間,總感覺盧哥有點悶悶不樂,情緒低落,不知道遇到了什么事情。
要知道,平時的盧哥可不是這樣的,他熱情洋溢,針砭時事,討論熱點,縱橫捭闔。
特別是在孩子教育問題的探討上,他總是投入很大的熱情,因為不僅自己的孩子在讀高中,即將參加高考,還要替一群侄子侄女做“人生導師”。
我問盧哥最近怎么了。他嘆了口氣,說:“哎,還不是小鬼讀書的問題。我弟的兩個小孩,怎么教都不‘靈醒’,我費了那么多精力和心思去帶去教,他們的成績還是一塌糊涂。”
我多問一句:“你弟夫妻倆對自己孩子就不多管管嗎?孩子的教育和學習,還是需要父母去多擔待吧,別人能幫上多大的忙?”
“他們自己本身讀書也不多,哪里會教?!”盧哥一副大家長式的滿心憂慮和語重心長。作為家里的長子,一大家子的大小事務,他都積極主動去一肩挑。
對于孩子的教育,盧哥確實是夠盡心盡力的了。不過就連有教無類的孔圣人都強調,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品性、心性和悟性都不一樣。那么多孩子你哪里管得過來?
貳
關于因材施教,孔子和弟子間就有過專門的對話。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后一段譯文的大概意思是,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每個孩子的秉性天賦、智商情商和家庭環境、成長環境都各不相同,如果都是用以往固有的經驗和統一的標準來施教,不僅無法把所有的孩子都教育好,反而還會誤人子弟。
所以因材施教,是每一位負責任的老師都應該去考慮的。何況我們又不是專業老師,自己的孩子有時都還管不過來,即使是親屬的孩子,又哪能由我們全部去代勞!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對于孩子的教養,作為父母,是絕不能缺位的,豈能請人代勞?學生的學習,自有老師負責,我們作為非專業人士,也不要主動請纓去替人教兒。
叁
“他們說有些科目聽不懂,我就叫他們做到每科都先預習,初步了解哪些知識點是重點難點”
“說沒那么多時間去預習和復習,我就研究他們的課程表,教他們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學習,如何分配各科目的學習時間,節假日怎么處理好休息與學習”
“甚至每科的學習方法,我都一一給他們講過了……他們聽的時候都‘嗯嗯嗯’應答,以為他們都領會貫通了,最后考試還是那個熊樣……”
自己的勞心勞累,收效甚微,盧哥顯然是大受打擊。
“好吧,你基礎不行,學習不好,節假日你就得多花點時間去補補課吧。有時周日中午我打電話過去,說侄子都還沒起床,成績都那樣了,周末還要睡懶覺,這如何能搞好學習。”
對于孩子的教育,別人的經驗是可以參考,但不是拿來就能用的,還是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動態跟蹤,掌握實情,適時調整。而要做到這樣,也只有親生父母,才能更好地執行。
因為孩子平時都跟父母吃住在一起,孩子有什么情況、動向和想法,都能隨時隨地跟蹤和掌握得到。再說,知子莫若父,外人哪有比自己更懂得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教育,不要“請人代勞”,別人也不要去“主動請纓”。
有一門研究教育成效的學科叫教育生態學,專門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試圖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年輕一代健康成長。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這世上根本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在成長過程中見招拆招的博弈。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他們的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差異,家長都要通過仔細研究認真總結,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