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制內,公務員的年齡優勢和性別優勢不是一般的大,有時候那種區別你都想象不到。公務員講究“四化”,其中年輕化是執行最徹底的一個,所以,年齡在體制內非常重要,直接關乎著未來的發展空間。
35歲前,是體制內干部發展的黃金期,更是人生的分水嶺。如果能在35歲前晉升到一定的職位,未來的發展一定不會太差,而想要做到這一點,30歲前上岸和30歲后上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是30歲后考上的公務員,單從年齡上來講,基本上沒什么發展空間。要知道,公務員在入職后還有一年的實習期,實習期滿后到晉升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有些崗位還有最低服務期限,服務期限內都無法得到晉升,這又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舉個例子,比如我24歲從大學畢業后就考上了公務員,如果幸運的話,27歲就可以晉升為副科級,35歲前很有可能會被提拔為處級干部,以后的發展空間也非常明顯。即便考上的是縣市一級的公務員,也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然而,如果我畢業后屢戰屢敗,一直到30歲以后才考上的公務員,那么我幾乎沒有什么年齡上的優勢,即便進入體制內晉升空間也很渺茫。現在最容易上岸的就是基層公務員,一旦我在30歲以后考上了基層公務員,到提拔副科時都已經快40歲了,沒辦法,體制內論資排輩現象太嚴重,尤其是在基層。40歲才晉升為副科級,想要在45歲前晉升為副處級,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最起碼年齡方面就不允許,即便僥幸被提拔,用不了幾年就得退居二線。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事誰又能說得準呢。正常來說,如果你的學歷足夠高,即便是碩士研究生,實習期滿后也是副科級,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年齡上的劣勢。如果是博士學歷,走人才引進道路可能會更好,也符合“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一些,35歲前晉升為副處級干部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