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寧的研究結果表明,課堂有序是因為教師能夠管理小組活動,而不是因為他們在處理不當行為方面有特殊的方法。。換句話說,如果教師的精力大量花費在威脅課堂秩序的不良行為或者對不良行為的反應方面,課堂教學的進程是難以達到平穩有序的。事實上,如果教師運用預防性的管理策略,對課堂進行主動、積極的管理,大多數的課堂問題行為都可以得到避免。而主動、積極地管理的重心應該是創建良好的課堂環境,采用各種支持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各種有意義的、有趣的、適當的學習活動中。
教師也要對課堂上可能引發學生產生問題行為的不良因素進行分析,預測不同情況下學生可能出現的行為,并制訂特定的管理方案,以防患手未然。一般來說,不同課堂條件下對學生的行為要求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的課堂管理任務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學生聽教師講授與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兩個活動對學生參與學習的要求完全不同,前者要求學生能夠認真地傾聽、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后者則需要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完成自己所承擔的某一部分任務,這兩個活動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也會有所不同,前者學生可能更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后者則更可能出現與合作有關的不良行為,如爭論、獨自完成、無法參與討論等,因此,教師所面臨的課堂管理任務有很大差別,對此,教師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來說,由于其障礙、身體等方面的特殊性,在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要大大高手普通學生,因此,主動、積極的管理,還表現在對課堂秩序的低要求,即教師要對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保持一定的容忍度。
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的苗頭或者剛剛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可采用引導、提示等積極的手段幫助學生回到正常的課堂秩序中來,而不是采用控制不良行為的反應策略來進行處理,對影響不是很明顯的問題行為采取忽視的態度,不過度要求課堂的安靜或者要求學生統一表現出某些行為,有時更能保證課堂教學秩序平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