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淼雯 (湖南師范大學)
近日,#大學生畢業拿兩證成標配#在微博引起熱議,其中兩證為學位證與教師資格證。以杭州教資考生為例,2022年上半年共有3.1萬人赴考,與去年近3.5萬人略低,但仍處于高位。新京報評“教資熱”背后是教師職業越來越有魅力,熱搜詞條將“教資”與“學位證”組合成大學生標配。在畢業生拿兩證成為標配的道路上,教資是理想還是后路?對教資的奔赴是必要嗎?
當今社會,就業壓力不斷攀升下,教師職業的穩定優勢讓教師證成為許多人眼中的“保底證”,“多個證書多條出路”成為眾多大學生報考教資的普遍動機。中智咨詢《2022屆高校生秋招趨勢調研報告》預測,2022年中國畢業生數量將會超過1000萬人,我國應屆生就業群體數量將會創下歷史新高。“就業太卷”“有證安心”“教資證成為‘焦慮’證”等一系列話語背后折射出如今就業緊張趨勢下,大學生在未來規劃道路上用“考教資”為自己備下的一條后路。
教資的利用率到底如何,一證在手真的能夠保證就業無憂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教資考試成為熱門,但實際利用率比較低,部分招聘考試甚至存在專業條件限制。同時在教資報考連年高位的情況下,教師行業仍存在巨大缺口,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依舊不足,大城市教師行業卻無限趨于飽和。大量非師范生沖進“教資風”的角斗場,如若懷著一片教書育人的赤誠,本就無可厚非。但更多的人面對未來茫然的規劃,或言父母之命,或說培訓技能。不斷刷著朋友圈的教資相關信息,為某位朋友準備考教資的消息而動搖,對教資的奔赴到底是否有其意義?
在如今這個狄更斯式的時代,年輕人似乎在抗拒情緒下仍舊向著“中國式二代”的潮流裹挾下奔波,陷入阿波頓所言“身份的焦慮”。“會計資格證”之后迎來“教師資格證”,教資熱后又會迎來哪類證書登頂畢業生頂配套裝。無窮盡的逐風背后是媒體對“無效內卷”的追捧,是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際的搖擺不定,更是疫情之下成千上萬畢業生背著就業重壓的無奈。
當教師究竟是理想,還是后路,需要每一個畢業生仔細思考。在眾人對教資趨之若鶩時,不如將思想解放出來,放寬視野,理性看待“教資熱”。人生路千萬條,后路可設,但無須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