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娜(北京大學)
全國兩會期間,潘向黎代表提議設置高校“間隔年”,即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或畢業工作前到異地做臨時工作和旅行,開拓視野、學習生存技能、增進自我了解,從而明確人生規劃。想起谷愛凌在自己的gap year參加了冬奧會和剛剛跑過的考研考公大軍,我不由得產生了共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和節奏,間隔年或許是個可以了解世界和提升自我的好機會。
幻想停止,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錢包,費用是第一難題,我知道它里面寥寥無幾。用父母的錢去旅行?但湊夠將近一年的旅行費用似乎不容易;然后我想到自己“寶貴”的應屆生身份,校招和很多職業崗位需要它……被現實打敗的我意識到間隔年不能盲目跟風設置。
規劃人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發揮積極主動性。其實在我還不了解“間隔年”的時候就產生過類似的想法:在大一結束后放假調整一年,這樣學生們可以在感受過大學生活后,去了解事物和規則,結合親身經歷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但其實我們本就可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了解關于本專業規劃的信息,接觸各種專業的人。況且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不同的人生和文化,只要有意尋找,獲取的信息不比旅行少。平常的生活中不能明確的目標,旅行一年就能明確嗎?
人生選擇往往是通過排除法作出的。了解自己需要嘗試更多,而這樣的嘗試,不應該在大學。上了大學以后,每個專業有不同的科目、方向,有些同學也會找實習,了解自己更想做什么和不適合做什么,目標會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清晰。如此看來,高校間隔年的概念真的有必要提出嗎?青少年大多在大學選擇專業之前感到迷茫,對大學和各種專業的不了解,才是人生規劃最大的阻礙。
要想運用好間隔年,不能只靠學生個人,簡簡單單地放一年的假。英國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參加了遠征,表達王室對間隔年的認可,并且在英美會有一些企業和機構向各個年齡段提供間隔年項目機會,學生們可以申請延期入學或在畢業后進行。而我國現有的社會環境對間隔年包容度較低,尤其在畢業后工作前的關鍵時間節點。說走就走的旅行,回來以后恍如隔世,與同學們斷了聯系;旅行費用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得了;校招作為主要的招聘途徑,有應屆畢業生身份的要求;簡歷上工作履歷的間斷被面試官重點提問……潘代表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在提案中也提到要建立機構,循序漸進,但事實表明問題并不是一兩句方案就能夠解決的。
我認為間隔年的意義在于我們去感受世界是什么樣的,更加了解世界的多樣化,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自己想要以什么心態自處。如果是為了學習生存技能,明確人生規劃,這樣的間隔年不設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