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生總數為66000多人,同比增長5.75%,增速也高于平均值3.548%。
2000年到2020年這二十年間,我國博士畢業生總數(包括高校博士畢業生和科研院所博士畢業生)從11004人增長到了66176人,整整翻了五六倍。博士畢業生的不斷增加,導致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崗位供不應求。博士畢業生的就業也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即便就業形勢如此嚴峻,還是有越來越多人擠破腦袋也要去讀博。這讓人不禁疑惑,讀博對人們來說真有那么重要嗎?
其實,一直以來,讀博能帶來的回報和我們認為都不太一樣。
我們以為讀博后工資會比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要翻上好幾倍,在單位里的晉升空間也更大,可事實并非如此,很多博士生畢業后工資不僅沒有漲多少,甚至還比那些本科畢業后就在職場打拼多年的同齡人賺得要少很多。 更有趣的是,性別對讀博的回報率也會有影響。
一項來自英國高校的研究表明:女生讀研和讀博的回報率要大于男生,而男博士畢業后不僅錢賺得少,博士學歷給其帶來的回報率甚至為負數。
這份報告于2020年發表在巴斯大學教育部網站上,報告名為“The earnings returns topostgraduate degrees in the UK”,中文譯作“在英國獲得研究生學位”。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在英國學習的英國以及北愛爾蘭研究生。
研究團隊通過使用縱向教育結果(LEO)數據集,分析相對于擁有本科學位的畢業生,碩士和博士學歷對于個人35歲時收入的影響。 他們分別研究了碩士、博士學歷帶來的回報,并分析了性別、本科學位、研究生機構以及研究生學科等因素對個人回報率的影響。 結果表明:對于碩士來說,相比于那些本科生,碩士生的平均收入確實更高一些。但是,一旦將個人成就和背景差異考慮在內,研究團隊估計,女碩士就業后的平均回報率只有1.5%,而男碩士就業后的平均回報率甚至為負數2.3%。對于博士來說,情況就更不一樣了。研究數據顯示,博士學位使女性的收入提高了7.5%,但卻使男性的收入減少了9%。 具體來說,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在35歲時的平均收入約為3.8萬英鎊,而那些只有本科學歷的人在35歲時的平均收入接近5.1萬英鎊,竟然比研究生要多出1.3萬英鎊。 可見,男生讀博真的會越讀越窮。
不過,研究生學歷產生的回報率也會受到本科和研究生期間所學學科的影響。
從不同學科的角度來看,有些學科的碩士學歷帶來的回報率的確是負數,但有些學科的碩士學歷帶來的回報率卻明顯很高。例如,法律、經濟、商科等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尤其賺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科的博士學歷給女性帶來的回報并沒有很大差異。而對于男性來說,這種回報基本上都是負數。同樣的,只有法律、經濟、商科和工程學科的男性在就業后會得到顯著的正回報。
與此同時,另一項發表在Labor Economics(勞動經濟學)期刊上的文章也表示,不同研究生學科對收入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而畢業后的回報也通常取決于本科專業。
此外,這項研究還存在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研究對象僅限于35歲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這個范圍其實過于狹小,真正全面的研究范圍應該是研究對象的整個生命周期。有相關證據表明,隨著工作時間的積累,當個人在職場中獲得更多的工作經驗,35歲以后的回報會繼續增長,這一點對男性來說尤其明顯。這表明,雖然35歲時的回報率是差的,但在碩博士的生命中后期,他們的前景可能會更好。
讀博的確是一項充滿煎熬的大工程,但在我看來,不斷學習和突破更是一門永不過時的硬技能,敢于讀博的人都是勇士。
這項研究更像是拋磚引玉,通過向人們證明,在35歲及以前研究生學歷帶來的幾乎都是微薄的正回報甚至是負回報,我們更加確信,35歲以后,他們的人生一定會越來越好。 熱愛學習,勇于進步的人不可能越過越窮的,隨著職場經驗的積累,以及多年來的厚積薄發,相信他們的人生定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