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城里的地理名師詹老師,她給我們講了歐洲河流,非常的生動、細致,我們很喜歡。”3月9日,長陽榔坪初中701班的戴妙可,在她的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來自宜昌市十六中的詹潔,執教了她在榔坪初中的第一課地理課后,博得學生們的一致好評。
3月8日,宜昌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學院街小學教師李明俊等6位西陵區優秀小學教師,和宜昌市優秀地理學科教師、市十六中教師詹潔等6位西陵區優秀初中教師,在宜昌市教育局局長鄧玉華和西陵區教育局局長田俊生的陪同下,帶著行囊,前往距離城區70多公里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
在接下來的三個學期,這12位教師將分別走進榔坪小學和榔坪初中,開展交流授課,把城區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課堂理念,帶到這兩所鄉村學校。與此同時,長陽兩所學校的10名年輕骨干教師,也在同一天,“交換”到宜昌城區,走進結對學校,開展“沉浸式”的學習。
宜昌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學院街小學教師李明俊,給榔坪小學的學生們上英語課。三峽晚報全媒首席記者汪蕾 攝
為做好宜昌鄉村教育振興,搭建城鄉教育資源交流共享的平臺,優化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推進宜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行動步伐,今年宜昌將啟動鄉村教育振興工作,在西陵區、伍家崗區、長陽、秭歸開展“結對共建”,在未來三年開展教師聯合培訓、專家共同聘用、課題協作研究等多形式結對合作,以城帶鄉促進城區學校和鄉村學校一體化發展。
舍小家為大家 心懷鄉村教育夢
“這次‘鄉村教育振興’,西陵區、長陽結對共建,是以綠蘿路小學和宜昌市十六中為‘基地學校’,同時面向全區教師征集12名志愿者教師,沒想到一下子收到了42名老師的報名表。”3月9日,在榔坪小學,西陵區教育管理干部(小學帶隊)聶敏告訴記者,為了將優質的師資資源帶到長陽,他們根據兩所鄉村學校的需求,選派了來自綠蘿路小學、東山小學、學院街小學、劉家大堰小學、市十六中、市二十五中、市二十二中、市九中和市四中的12名骨干教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12名教師懷著濃厚的鄉村教育情懷,“舍小家為大家”,克服家中種種困難,奔赴長陽交流。
第一天上課,就“吸粉”無數的詹潔老師,家中有三位80歲以上的老人,平時經常需要照顧。當她得知,榔坪中學迫切需要一名地理老師后,她和家人商量后,妥善安排好三位老人,遞交了報名表;到榔坪小學負責英語教學的李明俊老師,已經年近五十,患頸椎病多年,嗓子也做過手術,但她想到留守學生更需要好的教育,也主動報了名;到榔坪中學負責音樂教學的代碧涵老師,和男朋友原計劃今年舉辦婚禮,但為了圓自己的“支教夢”,決定在交流期結束后再結婚……這12名教師的背后,都是令人動容的奉獻故事。
開閱讀課、建足球隊 他們打算這樣做
長陽之行之前,老師們都經過了認真思考,想把所在學校和自己多年教學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到鄉村學校,讓學生們受益。
綠蘿路小學骨干教師韓芳,此次到榔坪小學擔任101班班主任,3月9日,在辦公室里,她告訴記者,她準備把綠蘿路小學的“生根大閱讀”,帶到這所學校。
“鄉村的孩子走出去的機會少,更需要通過閱讀‘看世界’”,韓芳說,她打算分級整理學校的圖書室,發動西陵區師生捐贈閑置圖書,進一步豐富和更新榔坪小學的藏書。她還想結合榔坪小學“以書啟智”的校訓,開設閱讀課,點燃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另一名體育骨干教師余璐,打算結合自己的足球特長,進一步提升學校足球隊的專業水平,“我來了后發現學生們特別喜歡踢足球,我爭取帶著他們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
在毫無保留“輸出”的同時,城里老師們也被鄉村教師們的敬業精神所感動。“和我們相比,鄉村學校老師們的工作時間更長,對學生的看護義務更重,真的很佩服他們!”在榔坪初中,宜昌市四中教師盧敏,面對榔坪初中校長秦文忠,由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西陵結對長陽 伍家結對秭歸
“國家對農村學校投入力度非常大,城鄉學校的硬件設施正在逐步縮小,但老師教學理念、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城市還是有一定差距。”秦文忠告訴記者,學校在長陽的教學質量排名前列,但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以前進行過長陽縣內教師的交流,但跨縣區的交流,這是第一次,他相信一年多的交流結束后,老師們會帶著全新的教育理念回到學校,讓學生們受益。
榔坪小學校長呂華也告訴記者,他從榔坪小學畢業,現在又回到榔坪小學當校長,看著學校的操場從以前的泥巴地,到后來的水泥地,再到現在塑膠操場,校園越來越美,通過教師招考,補充了不少年輕的教師,但老師們也都非常需要開闊視野,更新觀念。
為了解決鄉村學校的“痛點”,根據宜昌市教育局安排,西陵區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開展為期三年的鄉村教育振興(結對共建)。西陵區教育局結對長陽教育局,伍家崗區教育局結對秭歸教育局,以點帶面推進整體發展。具體安排為市十六中結對長陽榔坪鎮榔坪初中,西陵區綠蘿路小學結對長陽榔坪鎮榔坪小學,市外國語初中結對秭歸歸州鎮初中,伍家崗區實驗小學結對秭歸歸州鎮航天希望小學。
通過“學校結對、教師結親、學生結友”,促進雙方學校、師生全面交往、廣泛交流、共同發展。多角度構建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均衡發展的基礎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宜昌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行動的步伐。
編輯:曹 丹 責編:李正超 審核:顏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