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伊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要求,2021年要持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作業多、睡眠少”現已成了教育熱議的話題,學生和家長打電話舉報學校和教師“作業多”的現象時有發生。
我們都知道,學生每天所學的新知識需要通過一定的作業訓練才能鞏固掌握,才能理解記憶從而會應用,所以,作業是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是學生取得優秀成績的必要環節。“負擔重、作業多”也的確是許多學生的真實感受。關于作業的“質和量”一直是教學管理中的一個難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幾乎是所有學校和老師的共識,但考試的壓力、社會的評價和家長的期待往往讓教師很難淡定,學校管理中往往也很難絕對的評估作業的質和量。所以,如何既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又能照顧到完成作業有困難的學生,是學校需要平衡好的實際問題。
欲速則不達,為解決“作業多、負擔重”的問題,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在辦學的過程中,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積極努力探索本地區本學段的實際學情,讓學校、教師和家長們達成以下共識:
1.承認學生間差距的客觀存在
小學階段的“快樂教育”隱匿了學生間在知識和習慣方面已經存在的差距;中考校額到校的錄取方式加劇了高中階段同學校不同學生在中考分數、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能力上的差異,必須承認這些學生個體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客觀差距。這種差距會直接顯現在完成作業的感受上,作業的“多和少、難和易”都是相對的,不同基礎的學生感受不一樣。
2.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
現實中,排名靠后的同學容易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可能會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其實沒多少,甚至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把家庭作業做的差不多了,回家還可能會小小的休閑娛樂一下。越是基礎差的學生實際上往往需要在學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彌補個人該學科上的差距,所以,有時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矛盾。“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上面的現象就是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
3.作業總量“相對”過多
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知識的容量和難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高中起始年級的學生會從感受上有強烈對比,需要較長時間的適應和轉變。中學學習考試的科目相對較多,即便每科教師把每天的作業量都控制在半小時以內,但從學生的角度,每天累加起來可能要完成6科甚至更多,時間總量就不少了。所以,控制作業量這個話題,對于很多自己孩子在初高中階段的老師,往往會有更客觀的認識、更真摯的共情和更實際的行動。
4.不能以犧牲休息為代價
科學研究表明,中學生應該每天23點前休息,保證到第二天上午6點才能達到7個小時左右的休息時間,滿足基本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處于生長發育關鍵階段的中學生如果長期休息時間少于7小時,第二天上課則容易無精打采,降低聽課學習效率。長此以往,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嚴重的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5.時間管理和效率提升是根本
幾乎所有學校都有這種類型的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生理極限,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打擊自信心。但他們往往自我期待較高,達不到理想的成績會反過來刺激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陷入惡性循環。這就是“時間長、效率低”的典型現象。花多少時間其實并不是最終目的,掌握知識才是目標。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時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要讓學生明白,列出表格把時間填滿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填入正確的內容,然后認真執行,提升效率才是關鍵。師生都要認可,要保證學習效率,就要多做和實際水平相適應的題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要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學會自我時間管理、學會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
結合以上認識,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在實事求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指引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問題解決途徑。
1.制定相關教學管理制度,明確學校層面對教師布置作業的指導要求。
具體如下:“教師要精選每節課的配套作業,控制數量、提升質量。課后作業教師需課前先做一遍,課后全批全閱。鼓勵教師通過作業窗口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評估課堂教學的效果。配合學校的午間答疑制度,及時解決不同學生個體存在的作業問題”、“教學管理部門根據學校的教學制度定期抽查各科作業的質量并組織學生座談,統計各學科的作業指標和學生意見,及時向教師反饋檢查結果”、“根據學校教師年終考核評價制度,把作業檢查結果計入個人年度考核總分,與教師個人切身利益掛鉤。”
2.學校鼓勵教師布置分層作業,尤其是對于難度較大的數學和物理學科及面臨選考的科目。
例如,作業可以包含“A基礎”“B中檔”“C難題”三個層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區別要求:“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不做基礎題,主要研究難題;大部分學生可以做基礎和中檔題,自愿挑戰難題;基礎差的學生主要弄清基礎題,多做中檔題,不做難題。”高中選考科目可以留A合格考、B等級考兩個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自愿選擇完成。比起“一刀切”的方式,分層作業可以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但分層作業給學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心“備”作業、“備”學生。
3.存在作業困難的往往是成績不理想的少部分學生群體,所以,班主任及各學科老師要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幫助指導。
中高考科目教師利用午間時間為學生答疑輔導,是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成立以來堅持的教學制度。“單獨的輔導講解,授之以漁,幫助個體學生彌補知識漏洞、改進學習方法。”答疑輔導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溝通,鼓勵他們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給與困難學生堅持的信心,“攻心(思想)為上、攻成(成績)為下”,這是學校該項工作的明確指導思想,同時也是給與學科教師明確的育人時間窗口。
4.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的午間管理分為“就餐、自由活動和午答疑”三個時間段。
其中“自由活動”時間段要求學生們到戶外開展各類活動,保證必要的調節和休息,不允許學生在此時間段坐在教室內;“午答疑”階段則規定學生必須回班,教師在辦公室等候學生答疑,且同時學生數不得超過2人。“午答疑”時間段,教師不得開展任何集中的教育教學活動,班主任進班保持班級教室內的安靜,學生自愿選擇午休、完成作業或找老師答疑。幾年的實踐表明,這種“兼顧休息和學習需求、兼有集中統一安排和個性化選擇”的午間管理模式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同。
5.學校明確出臺了“作業不過十一點”的規定。
即“學生如果當天晚上十一點后仍未完成作業,可以終止學習馬上休息。第二天向老師匯報解釋后,教師不得以未完成作業為理由懲戒學生”。學校為高三住宿生單獨提供了12點晚自習室,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愿選擇。該制度作為“最后的防線”,是為了防止出現少數學生長期得不到必要休息,影響身心健康。同時,學校要求各年級和教師落實該項工作時,以事實為前提,注意“度”的把握,防止矯枉過正,把“能完成而主觀上故意鉆空子不完成作業”和“確實由于個人基礎較差和作業量大而無法完成”的情況區分對待、區別處理。
6.落實家長成長課堂計劃,家校溝通到位。
學校要求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溝通,同時公布校長室電話并鼓勵家長直接與校長溝通。通過真誠耐心的溝通,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客觀差異,達成共識,分類施策:“對于動力不足主動性差的孩子適度多加強意志品質教育;對于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幫助家長和學生降低期待、減輕焦慮。該踩油門的踩油門,該踩剎車的踩剎車”。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作業負擔重是當代教育面臨的難題之一,要處理好這些問題,首先學校的領導者需要有辯證全面的認識,并提升學科教師的站位和認識,真正以學生全面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宗旨,在理解教師的同時,力求取得教師的理解;其次,學校需要通過制度上的管理防止學科間的惡性競爭,把好的制度執行到位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