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共產黨,我不可能設想會有今天——大學畢業(yè),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國共產主義建設中貢獻一切。”中國工程院院士殷國茂作為大連理工大學首屆畢業(yè)生,在1953年畢業(yè)時這樣寫下自己的“畢業(yè)決心書”后,奔赴當時祖國工業(yè)化建設前沿——鞍鋼,為我國冶金工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67年后,大連理工大學2020屆畢業(yè)生劉晉軒在就業(yè)時毅然選擇深入西部、奉獻青春,為祖國核事業(yè)、核安全貢獻力量。時隔近70年,兩代大工人同樣的心聲,相同的選擇交相輝映,訴說著一代代大工人對黨和國家的滾燙真情。他們心懷堅定信仰,踐行紅色信念,投身祖國建設的洪流中,在興校強國的偉大實踐中鍛造出彩青春。
立德樹人筑牢育人主渠道
大連理工大學從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育人主渠道,從在全國率先成立德育教研室到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從在全國率先采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到不斷轉型升級為“中班授課—小班研討—作品展演”的大工思政課教學新模式,再到創(chuàng)建全國第一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情景教室,大連理工大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大連理工大學不斷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構建閱享經典、文藝展演、行走課堂“三位一體”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抓住新時代青年學子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大學生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用生動的思政課堂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時代命題。
頭雁先行理論學習不斷線
如何引導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讓青春與信仰的旗幟共同飛揚?大連理工大學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相互銜接、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全過程、系統(tǒng)性、整體性”學生黨員教育培訓體系,讓學生黨員發(fā)揮頭雁作用,將黨員教育培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團校培訓、青馬工程等協(xié)同起來,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集中理論教育培訓,緊密結合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實施,持續(xù)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深化理論認識,增進理論認同,堅定理想信念,把小我融入大我,將青春獻給祖國。
“黨員就是要沖在前面。”疫情期間,大連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表面工程和無損檢測碩博黨支部書記孫珞茗在家鄉(xiāng)社區(qū)主動承擔抗疫志愿工作,為疫情防控貢獻青春力量。從共青團員到共產黨員,再到黨支部書記,孫珞茗通過積極分子培訓、黨員培訓、青馬工程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
踐行使命青春與祖國同行
2020年暑假,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大工學子暑期社會實踐的熱情卻有增無減,來自全校范圍的學生組建了371支實踐團隊,比去年增加了88支隊伍。疫情期間,暑期社會實踐開創(chuàng)“互聯(lián)網+社會實踐”新模式,鼓勵師生“云組隊”,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圍繞實踐主題在各自城市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網絡充分討論,最終形成實踐報告。
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寒松表示,學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自2016年啟動紅色基因主題教育以來,全校范圍形成傳承紅色基因的良好文化氛圍,讓師生的歷史自覺、政治自覺、文化自覺、黨性自覺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漸匯聚起堅定不移跟黨走、積極推動一流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貢獻大工人的智慧和力量。(記者 吳琳 杜佳)
關鍵詞: 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