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圓通小學的潘浩是該校的一名科學老師,但不僅該學校的學生認識他,在網絡上他也被更多人關注到。潘浩經常在網絡上發布自己原創的科學小實驗,至今已經完成了210多個,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點贊。
潘浩原創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小科學實驗,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運用,這種行為之所以引發關注,產生較強的網絡影響力,原因有很多。他的科學小實驗形式新穎、操作簡便,專為上課所需而創造,主要來源于生活,更接地氣也更討孩子的喜歡,操作起來也相對容易,而且數量很大,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要。除此之外,潘浩的科學小實驗中透露出的“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的認知與行為,更能獲取共識與獲得共鳴。
科學思維,也叫科學邏輯,是用科學的方法、手段、技能去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科學思維既包括極高的科學常識與科學素養,也包括運用科學的方法與途徑。人類的認知有限,但科學的思維則具有無限可能。客觀的說,科學思維比科學本身更為重要,具有了科學思維的人,才會對科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并致力于自身科學能力的提升。
但是,我國公眾科學素養仍有待提升。201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8.47%,相較于2010年的3.27%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標準之中有一條就是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我國的情況與此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更讓人遺憾的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2013年對全國5696名中小學生做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愿意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有52.5%,而到中學生階段這個數據就降到了47.5%。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程度的提升,學生們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意愿卻在不斷降低。
公眾的整體科學素養在提升,而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意愿卻在不斷降低,這種狀況令人憂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對科學意識的培養和科學習慣的養成缺乏重視,科學教育處于弱勢和邊緣地位,有限的時間也往往被占用,社會整體投入偏低。另一方面,中小學科學課雞肋化傾向較為嚴重,效果也不盡人意。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并不理想,多數學生存在科學課“看多做少”、科學實驗沒有思維含量、課堂熱衷探究已知常識而并非未知結果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培養應該“從娃娃抓起”。而興趣的培養、意識的形成和素養的提升,既需要告訴被教育者“為什么”,還要教會他們“怎么干”,在了解基本常識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才能讓興趣漸濃而非走向反面。潘浩老師的科學小實驗,正起到了這種作用。
面對我國科學教育現存的嚴重問題,培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科學思維更顯得迫在眉睫。而在我國家庭、社會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下,學校尤其是教師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或者一個“硬核老師”,可以影響和帶動一大片人。因此,要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思維,就需要更多的“硬核老師”,并以“硬核老師”作為參照,改善和優化我國科學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