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課堂的三個追問
——西北地區(qū)首屆高中高效課堂創(chuàng)新大賽觀察
完成一則關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閱讀理解,提煉文章論點,完成正反觀點的微辯論……11月2日上午,在陜西渭南大荔縣城郊中學,來自商洛中學的英語教師阮桂琳,在40分鐘課堂里,從歌曲引入,借助一篇短小的英文新聞原文,循序漸進地按照布羅姆教育目標分類,幫助學生達到了對內容的識記、理解,知識遷移,創(chuàng)新等多重教學目標。
這個教齡3年的26歲教師,和其他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1300名教師一樣,正在參加由陜西師范大學與渭南市教育局主辦的“西北地區(qū)首屆高中高效課堂創(chuàng)新大賽暨課堂革命高峰論壇”活動,通過高中9個學科140余場的賽課,展示高中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風貌。
如何打造一節(jié)好的課堂?
“我看了下表,學生自主探究用時25分鐘,教師引導和評價占了15分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更好的是,你完成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掌控能收能放,活潑又不散亂。”下課鈴響,教室后的評委席上,海南師范大學教授薛燕華對阮桂琳說。
“教師應該從傳統的主演者、主講者的角色轉變?yōu)楣?jié)目的總導演和主持人。”陜西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李貴安說,“就像好的節(jié)目離不開好的導演,教師應該對課堂的教學過程有精心的設計、精致的編排和強大的控場力。”
李貴安和團隊提出了“貫穿PACE要素的三元課堂模式”,該研究成果獲得了2018年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PACE,是過程、能力、核心素養(yǎng)、多元評價英文首字母的組合。”李貴安解釋,“過程強調老師作為導演的設計編排,能力是要求把知識型課堂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力的課堂,核心素養(yǎng)是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適應自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關鍵能力、品格,評價是最關鍵的指揮棒。對創(chuàng)新課堂而言,需要建立起定性定量結合、過程結果互補的多元評價體系。”
融合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的教學方式,被李貴安和團隊稱為三元課堂模式,“除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校內學習外,學生還需要更深入地走進社會和自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內化與素養(yǎng)發(fā)展相結合”。
作為陜師大協同推進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試點學校,大荔城郊中學“行走的地理”已經成了該校的課改品牌。
“教材上寫道,商業(yè)區(qū)分布在城市中心,高級住宅區(qū)分布在城市外圍。但是就大荔而言,現實中的功能區(qū)分布并不是這么規(guī)整。”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身邊的地理現象,靈活地進行學習與應用,大荔城郊中學的地理教師楊龍做起了“行走的地理”:站在東府廣場上,他和學生交流新商業(yè)中心興起的各種因素;漫步在春天的同洲湖畔,他帶領學生感知生物地理的奧妙……
怎樣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容易滿足于自己講授了多少知識和技巧,但是學生學進去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不同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很少被關注到。”李貴安說。
“課堂革命必須從班級授課制轉向小組合作學習,這是牽一發(fā)可動全身的改革核心。”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宋永成說。
怎樣才能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作為師生、生生對話學習的具體載體,學習小組成了實現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的具體抓手。
“一般課堂上,都存在A、B、C三類學生。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取乎其中,以B類作為基準,這其實就放棄了另外兩類學生,學得好的不想聽,學得差的聽不懂。”李貴安認為,以小組為單元的授課形式改革,凸顯了每個學生的個體性,通過觀察小組討論,教師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幫扶。
在大荔城郊中學,與傳統課堂的排排坐不同,學生以6—8人為小組,圍坐在一起。“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空間,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方便地來到學生中間,觀察、傾聽;學生也不再是學習上的‘散兵游勇’,而是以團隊進行學習,小組內既有競爭更有合作。”大荔城郊中學教研室主任任娜介紹,“對于A等生而言,自己學得快成績好不值得驕傲,幫助小組一起進步才是光榮。”
“課堂改革,一方面要把學生的被動學習改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成就感享受感,自覺主動地把身心都留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有用戶思維,以學生為中心,改掉以前只重輸出不顧接收的教學理念。”李貴安說道。
經過近3年的課改努力,大荔城郊中學的二本上線人數從常年65人的低位,逐漸上升到了今年的380人。
“在創(chuàng)新課堂上,成績依然是最大的現實,也是對改革效果最直接的測量。但是通過先學后教、小組學習、多元評價等方式,我們也關注到,課改帶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成績的提高,還有探索性學習、批判性思維、合作學習等發(fā)展后勁更足的能力。”李貴安說道。
課堂改革的未來怎樣?
“很多城市里的名校,對于課改并不積極,熱情也不高。因為對他們而言,自主課堂的效率、知識系統性得不到保障。不得不承認,在有些課堂上,灌輸法是高效的。”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學新認為,自主課堂雖然引入了課堂討論,但是講授被弱化,自主討論的水平受限較大。
但從微觀的某一課堂跳出,李貴安認為,課改的意義,既指向教育資源均衡優(yōu)質,又指向未來。
“對于底子薄弱的農村學校、中西部學校而言,只有通過課改,才能縮小與資源底蘊積累深厚的名校之間的差距。”李貴安介紹,“像城郊中學這樣的鄉(xiāng)鎮(zhèn)高中,在硬件軟件上與西安的名校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通過課改,呈現出了蓬勃向上的發(fā)展活力。”
“在智能技術發(fā)展迅速的時代,教育一定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課堂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育人。”李貴安認為,大學與中小學應該聯動協同,掀起育人革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課程改革需要關照到社會發(fā)展現狀和各種社會利益關系,不能走得太快。”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認為,這是一項超越了教育系統本身,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
雖然課堂改革還在問題和創(chuàng)新中摸索前行,但在李貴安看來,課改的方向是朝著教育的本心在回溯,“3000年前,孔子就在因材施教。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課堂對個性需求是忽視的,從這種課堂走出去的學生,就像工業(yè)生產出的產品。而好的教育應該像農業(yè),因地制宜,細心灌溉,流淌著生命的靈性”。
關鍵詞: 創(chuàng)新課堂 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