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賣的所有飲品都不許加蓋,不許裝袋,近日,河南鄭州某高校的奇葩校規引發輿論關注。店員稱,這一規定,已實施3年。校方回應,此舉是為校園環境考慮,減少塑料垃圾,防止學生外帶亂扔。
減少塑料垃圾的出發點“光明正大”,可是由此不許加蓋,不許裝袋,卻給人學校管得太寬,不務正業之感。因此有網友質疑,學校把精力用在管學生購買飲品上,哪還有精力抓教育教學,抓教育質量?退一步說,即使是為了美化環境,也可采取其他更人性的管理方式,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訴求。
這種奇葩規定,暴露出學校在管理學生中的簡單化思維和形式主義做派。事實上,類似的奇葩規定,被媒體曝光的還有不少,諸如,同樣為了美化校園環境,建“文明宿舍”,有學校規定,陽臺不能曬被子、地上不能有頭發、桌子上不可以有鏡子、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等等。執行這樣的規定,會讓學生宿舍像沒有學生住一樣,“干凈”“整潔”,可是,這是學校應該追求的嗎?花這么多精力來要求、檢查學生是否達標,學生也不得不對照規定把鏡子藏起來,小心翼翼檢查地上有無頭發,這有何意義?
這樣的學校,首先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功能和職責是什么。與事無巨細嚴苛要求學生要搞好宿舍衛生、校園環境衛生相比,如果對課堂教學要求卻不嚴格,又有什么意義呢?
宿舍衛生、個人生活,這主要應該由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解決,嚴格說來,這屬于學生自治的范疇。但不少學校卻樂于介入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領域,這一方面是出于長期以來的管教思維,另一方面則源于錯誤的辦學理念,學校把校園一塵不染作為辦學成果,來迎接上級檢查,做辦學的表面文章,而忽視了校園建設,校園環境,皆是為育人服務的。
進一步分析,種種奇葩校規免不了和當前考核、評價高校辦學的體系以及學校的治理模式有關。高校如此重視校園環境,某種程度上就和中小學有時一天要組織學生掃三次地一樣——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或者各種參觀團的參觀。因此,要治理高校的奇葩校規現象,就需要整頓、清理對高校不合理的檢查、評估,要把學校的辦學精力引導到重視學生教育教學上來,不要做迎接檢查的表面文章。
其次,從校園管理層面來看,形式主義的奇葩校規的出臺,也是由于學校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學生沒有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等決定的。校規由校方單方面決策,甚至由某個校領導直接拍板,既不符合學校現代治理的要求,也可能和學生真正的需要相去甚遠。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我國近年來最重要的教育改革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是“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換言之,奇葩校規背后,是學校的家長制治理,而非學校的現代化治理。建立現代大學,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給學生營造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是這些學校應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