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有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兩辦《意見》印發后,社會各界反響熱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得到極大推進。在基礎教育領域,我一直比較關注兒童教育理念的創新。古人說“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人的天分雖有不同,但在初學時一定要格外謹慎,必先從雅正的教育開始,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性。這句話本是針對文章寫作而言,卻符合儒家“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養成規范。氣質的溫文爾雅與行為的舉止端正,不僅是古人的理想追求,而且也深受今人推重。近日閱讀了學前教育工作者胡華《給童年“留白”:讓孩子活在自然里的幼兒園》一書,對其提出的留白的教育,頗有感觸。
在我看來,留白的教育融會著傳統文化獨有的精神氣韻。留白教育的起點,即借鑒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導回歸本真的教育。胡華認為孩子們應不帶任何功利與先入之見,以天真質樸的本來之心與世界的本來面目渾然相融。為了親近自然、對話自然,身為學前教育工作者,她請設計師在自己工作的幼兒園打造了一個充滿童趣和文化氣息的空間,有葡萄架、小池塘、大樹屋、鳥巢、沙坑、屋頂花園、綠植墻等景觀。與此同時,她還按照節氣的發展變化,精心設計了課程的每一個環節,讓每個季節的物候和故事成為孩子學習知識的豐厚滋養。她說:“兒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也是孩子們成長的起點。”讓孩子們在自然生態中本真地學習,本真地感受天地氤氳之氣,恰恰是留白教育理念的基礎。
中國藝術素來以氣韻為美,如在繪畫中重視虛實相生,在書法中講究枯筆飛白,在詩歌中則是“境生于象外”。古人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中留白,氣韻才能貫通,充滿氣息的空間才是有生命的表現。“唯道集虛”,大道空靈,方能涵容萬物。中國藝術講究境界,詩文書畫皆以境界為勝,境界既來自法度,又與人品高下相關聯。胡華認為,留白教育的核心就是了解兒童、尊重兒童,就是“處處體現對兒童需要的尊重,對兒童情感的滿足,對兒童智慧的保護,對兒童創造的崇拜和敬仰”。在她的兒童觀念中,孩子應該被無限尊重,他們不是知識存儲的容器,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應綻放出自己的光彩。這樣的教育才能為孩子的思想留白,為他們的想象力留出空間。這種教育理念下的課程設計體現為一種開放性和“空筐結構”的模式,它充分尊重兒童思想的開闊性、對事物探究的積極性以及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并要求教師擁有開放的、成長性的寬泛視野,同時也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成長,積極參與課程的內容開發,任何人都可以往里面裝自己想要的東西。它被稱為“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生活”的課程,意在保留兒童本真的精神世界、開放性心態和創造性大腦。這種留白的教育正如同中國藝術的虛實相生一樣,在虛空之處留下妙趣橫生、自由馳騁的空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最為重視心性,從“性相近,習相遠”,到仁義禮智“四端”之說,再到宋明理學的“尊德性”與“道問學”,心性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通過涵養的功夫,重建現實生活中被私欲、習氣所遮蔽的至善本性,讓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留白的教育理念以兒童為中心,又得益于童心的滋養。胡華認為,兒童心性純凈,所以他們每天都能保持積極、愉悅的狀態,并且兒童美好的心靈也會洗滌教師心靈的污垢,使他們擁有與兒童一樣的心態,兒童教育才能成為平等的、流動的、充滿靈性的教育。這使我想到了晚明時期的思想家李贄所倡導的“童心說”,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影響的絕對真誠的本心。兒童是人生的起點,童心便是心靈的初始。隨著人的不斷成長與社會不良風氣的習染,童心就會日漸喪失。因此,保持“本心”的純潔與完滿,才是一個完整、真實的人格。胡華在兒童教育上的體悟與實踐同古人不謀而合。她強調,人在同自然和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很容易自大,教育者只有回歸到人性、人心的謙恭中去,才有可能完成留白的教育。因此,兒童的安靜優美、童心的本自具足,恰恰是教師自我提升、逐漸成熟的榜樣。她倡導教師要向兒童學習,學習他們開放的靈性。
當下,全國各地都有一批名師,正在乘著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東風,探索教育領域的新途徑、新理念。我們期待著先賢智慧的古為今用,期待著兒童教育的全面發展,也期待著祖國未來的花朵更富有朝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