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創作的長詩《天問》中面對宇宙星空發出驚天一問。面對未知的宇宙星空,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巧、宏偉、雅致的天文儀器,從中國漢代落下閎的“渾儀”到1608年荷蘭人漢斯用水晶造出的第一臺望遠鏡,再到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等,拉近了人類與星空的距離。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創作的長詩《天問》中面對宇宙星空發出驚天一問。面對未知的宇宙星空,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巧、宏偉、雅致的天文儀器,從中國漢代落下閎的“渾儀”到1608年荷蘭人漢斯用水晶造出的第一臺望遠鏡,再到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等,拉近了人類與星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