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謂的‘缺電’,實際上是一個電價、煤價的理順問題。它完全是一個市場調度和市場合理管理的問題,而不是生產能力或者‘缺煤’的問題。”
11月16日,在中國新聞社國是論壇與能源基金會共同舉辦的“能源中國—加快構建新型低碳電力系統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應當理順價格。官方通過行政性介入制止了市場上的“投機性暴漲”后,沒多長時間電煤又恢復到儲煤較高狀態。今后要對包括儲能電價、用能電價在內的電價系統進行合理的結構性調整,不是說電價要大幅度上升,而是電價結構要有合理變化。
對于調整電價結構,周大地認為電價系統的改革具有關鍵作用,但背后的核心在于電力低碳化、零碳化,要克服障礙解放生產力。他指出,中國已具備了低碳轉型的巨大潛力,碳達峰需要電力零碳先行。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電力系統面臨轉型。但在此過程中,克服其巨大體量帶來的慣性成為一大挑戰。
周大地表示,過去30年來,中國電力系統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在電力裝機、發電總量、電力輸送系統建設和規模,以及常規發電技術、電網運行技術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位居于世界前列。可面臨巨大轉型,要從這種大規模集中型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系統轉化成零碳電力系統,過去的很多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一種阻力。
“好的方面,中國在核電、水電、新能源發電技術和裝機,以及新能源消納等方面,現在處于國際先進地位。特別是光伏、儲能電池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已經處于世界最前列,可以說正引領新能源發展。同時,由于光伏、風電以及儲能系統的快速技術進步和大規模制造能力,中國具備了低碳轉型的巨大潛力。”周大地認為,隨著光伏、風電以及儲能系統裝機成本大幅度下降,轉換效率明顯提高,已經有具備了市場競爭力。
他舉例說,中國風光發電成本過去十年來大幅度下降,其中風電成本下降約30%到40%,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50%到80%,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作為重要的儲能技術,鋰離子等電池儲能技術進步也非常快。鋰電成本十年前每千瓦時7700多元,現在已下降至680元;儲能度電成本5年內也有望從現在的0.66元下降至0.2元左右,這些都為低碳轉型創造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碳達峰需要電力零碳先行。”周大地表示,全國電力裝機容量近23億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40%。今后能源系統的碳中和,必須要建立以零碳電力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系統要力爭在2040至2045年期間實現零碳化,所以下一步必須加快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速度。
周大地表示,能源系統的碳中和,必須要建立以零碳電力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也就是說所有的能源供應從非化石能源發電起步,做到這一點,終端能源才可以高度電氣化,從而實現終端用能零碳化。
有觀點認為,還應該保留一部分化石能源通過燃燒或者其他的方式進入能源系統,對此,周大地認為,隨著非化石能源特別是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大幅度下降,化石能源無論是發電還是終端用能都比較昂貴。同時,對于完全以風電、光伏發電作為電力基礎的觀點,周大地表示,對中國來說,水電和核電仍然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參與調控,在相當程度上提高電力供應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