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種的發現,使得北京市野生蘭科植物種類總數增加到了18屬25種。北京林業大學科研人員新發現的這個新種,是特產于我國的珍稀蘭科植物——叉唇無喙蘭。
沐先運博士介紹,叉唇無喙蘭個體數量少,十分罕見,僅見于四川木里、陜西洋縣和河南盧氏縣等地。北京市是該物種已知天然分布的最北界。
這位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描述說,雖然個頭矮小,但叉唇無喙蘭具有蘭科植物的典型特征——唇瓣。其深綠色的唇瓣末端分叉。
據悉,蘭科無喙蘭屬全球共7種,我國分布有三種。它們的獨特在于,自己沒有綠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養分,僅依靠根系借助土壤真菌獲取營養、開花、結實。因此,其對生態環境敏感性較高,種群繁衍易受各類因素的干擾。
因地處北溫帶,轄域面積較小,北京市的野生蘭科植物資源優勢相對而言并不突出。8年時間里,沐博士譜寫了北京野生蘭花發現三部曲。2013年發現北京蘭科植物新記錄——北方盔花蘭,2017年又發現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前不久,他在整理植物資源調查數據中,發現一組拍攝于密云的蘭科植物照片形態十分特殊。經專家核定,其為北京蘭科植物新種叉唇無喙蘭。
另據介紹,調查發現該區域同時分布有一定規模的北京無喙蘭。專家認為,兩種珍稀的蘭科植物生長在同一片小天地里十分難得。
蘭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和經濟價值,歷來備受關注。沐博士承擔的北京市野生蘭科植物資源調查成果,進一步豐富了對無喙蘭屬地理分布的認識,也為北京市植物多樣性的保護、研究與科學管理提供了新資料。
他開展的北京地區無喙蘭屬植物的生態學與遺傳學研究,對深入理解以無喙蘭屬為代表的蘭科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探究腐生型蘭科植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內在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