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打開手機、轉動屏幕搖桿,像玩游戲一樣在考古坑內游覽,尋找青銅神樹、戴金面罩、銅雞陶豬……11月10日,一款名為《云逛展·三星堆來找國寶》的互動沉浸式產品上線,用戶可以在該產品中對數字化還原的三星堆發掘現場進行參觀,沉浸式體驗“云考古”三星堆。
據介紹,《云逛展·三星堆來找國寶》基于云技術PaaS平臺,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對三星堆發掘現場進行了還原。場景布置寫實,甚至還能透過窗戶看到山坡上的標語;文物也被細膩復制,表面斑駁痕跡逼真,連反光都進行了同步。
除三星堆外,依托AR、3D打印等高新技術,越來越多的文物古跡資源得以“活起來”。不久前發行的2022年版《故宮日歷》就融入了AR技術,讓用戶可以在使用紙質版時,同時掃描二維碼,體驗由增強現實技術還原故宮文物藏品。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良渚古城通過黑科技得以“復活”,觀眾借助體感交互裝置,可以身臨在虛擬世界中構建起的良渚古城,真實感受到良渚的一磚一瓦。此外,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敦煌”產品,也融入了3D打印彩塑、超高清球幕電影等數字技術文物保存實踐。
業內人士表示,將傳統文化與高新科技相結合,讓文物和歷史“說話”,可以進一步挖掘文物內涵價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張勇東認為,人們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身臨其境去游覽莫高窟;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去制作精美的工藝品?!皵底趾蛢热莸娜诤?,特別是數字音視頻技術的發展,高清化、沉浸化、互動化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