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山東大學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謀創新,我們的“安全可控調心滾子軸承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已獲批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而且我們還得到了1032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對于這個項目我們更有信心了。
疫情沖擊下,以高科技為底色的新項目成為企業發展亮點,這讓位于臨清軸承產業園區的山東宇捷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玉銓頗有感觸。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通過與山東大學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共謀創新,我們的‘安全可控調心滾子軸承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已獲批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而且我們還得到了1032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對于這個項目我們更有信心了。”
11月初,記者在山東省臨清市打造的臨清軸承產業園區調研時發現,他們瞄準國內資源,導入上游企業,引入下游企業,最終將上百家軸承細分企業納入其中,再引入高端科研資源,產學研深度融合,最終推動產業煥發了新生。
“臨清的產業優勢是軸承。我們擁有全國最大的軸承貿易市場,不出臨清,便可以買全國、賣全國;我們擁有軸承全產業鏈,集聚了2200多家上下游企業,產業鏈專業化分工,配套能力強,可提供5000多種型號的軸承。”臨清市委書記劉培國向記者介紹,他們立足這兩大優勢,圍繞產業鏈建設創新鏈,加快軸承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
從“遠逃”到“回歸” 創業者樂于嵌入本地軸承鏈條
鄭興濤從小就是摸著軸承長大的。在這位39歲的創業者眼中,臨清軸承產業經歷了地攤式交易、規模化全國性貿易時期,現如今形成了加工生產制造企業集群,一條全產業鏈已經成型。
“在外省待了一年半后,我決定搬回來。”鄭興濤說道。當初,由于難以達到環評要求,他不得不將企業搬出臨清。
如今,鄭興濤不再為環保發愁,因為臨清軸承產業園區建成后接手了污水集中處理事務。在園區,甚至廢渣還能被重復利用。對中小創業者來說,如果在園區外生產,僅環保設施就要投入30萬元。
當然,入園也是有門檻的,企業必須啟用自動化生產線。通過設置門檻,園區倒逼企業擁抱新技術。以鄭興濤為例,他投資3000多萬元建起了自動化生產線,同樣一天生產4萬個軸承,原來需要80名員工,現在只需要30多人就能完成生產任務。
“回歸”的不僅僅是本地企業,還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從業者。隨著工廠從廈門搬遷至臨清軸承產業園區,經過再三考慮之后,操著一口福建口音的資深軸承從業者蔡梅貴和同事們跨越千里,奔著當地“軸承業園區化、全產業鏈;買全國、賣全國;技術工人好找”等獨特優勢,也一起舉家搬遷至此。
臨清軸承產業園區建成之后,選擇何種企業“嵌入”產業鏈條尤為重要。臨清軸承產業園區打造了連城智造小鎮、智創未來產業園、風火輪專用特種軸承產業園等若干個現代化產業園區,吸引了滾珠、熱處理、車加工、磨加工等一批軸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入駐。
這里的管理者深諳園區成長之路,園區的產業鏈越完善,越能吸引更多企業入鏈,因為企業之間的協同效應也在加強。軸承業園區化帶來的好處不止于此,還可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用臨清市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高曉光的話說,就是“看到先行者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越來越多的跟進者也開始創新,求新氛圍起來了,產業則被帶動著躍升高端”。
從“共享車間”到“院士大樓” 新技術、新模式在這里落地開花
臨清軸承產業園區的面積有限,當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聚集之后,土地緊張問題凸顯出來,于是園區拿出了“共享車間”方案。
臨清市煙店鎮副鎮長王紹軍向記者介紹,原來分散在村子中的小微企業,他們被物理空間分割開來,互不影響。園區采用“共享車間”方案,像商場一樣,統一給企業配套各種設施,讓企業可以在“共享車間”內進行生產。他認為,“共享車間”就像一個溫室,慢慢把小微企業培育壯大。
“進園后,我們采用工業互聯網最先進的阿米巴模塊化管理模式。”蔡玉銓頗有心得地向記者介紹,我們將管理人員、一線員工變成了創業者,他們投資一些生產線、小項目,這樣一來,整個企業變成了“大孵化器”,利益深度捆綁,推動產品壽命和精密程度顯著提高。
記者注意到,園區有一座“院士大樓”。全國軸類零件軋制成形領域的主要開創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正寰在這里設有院士工作站,他的新技術也在園區落地。
胡院士落地的成果之一便是建成了山東省唯一一條斜軋軸承滾動體生產線,其生產方法比傳統鍛造、切削效率提高4—10倍,平均材料利用率達85%,生產成本下降30%左右,代表著軸承滾動體生產的趨勢。
在當地,新模式、新技術正呈遍地開花之勢。打造科技+、金融+、企業+創新模式……類似的探索性模式已經深深地扎入臨清軸承產業園區的肌體中,持續為傳統產業賦能。
“揭榜掛帥”破解難題 產品在差異化競爭道路上越做越強
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特軸承)的技術與眾不同,這個差異在于其生產的軸承壁很薄。無論是直徑一米多,還是直徑幾毫米的軸承,他們的軸承都做到了國內最薄。前不久,博特軸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牽手的產學研代表作“高精密可替換型薄壁軸承”問世,實現了關鍵部件的國產化。
薄,讓博特軸承從軸承業的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薄壁軸承賽道上的先行者。
臨清軸承產業園區瞄準空白領域,通過產學研,借力發力,使得園區里的眾多企業闖出了一片天地。
創新創業共同體是山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一招,通過營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同臺唱戲的創新生態,拉動“十強”產業邁向高端化。依托臨清軸承產業園區,臨清市打造了山東省軸承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該創新創業共同體獲得省科技部門批復,成為當地深耕軸承產業的重要抓手。該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了核心運營機構,引入洛軸所軸承研究院、質城檢測等為成員,與濟南大學、山鋼股份共建山東省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邀請天成資本公司的專家開展融資上市培訓,組織開展“揭榜掛帥”活動,攻克軸承行業關鍵技術難題。
記者了解到,眼下,山東省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科技開發、高技術產業化、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及培訓等方面服務企業。
據悉,山東省軸承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最新的一項動作便是組織6家企業參加首屆山東省創新創業共同體聯盟“揭榜掛帥”活動,通過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聯盟將技術難題面向全球張榜,選賢儲能。
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只要有韌性,能堅持,他們不怕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