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維持了多年高速增長,2014年開始回調。回調以后,說法比較多。有人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周期性的波動,過一段時間又會起來。但是我們的觀點非常明確,它就是歷史性的拐點。為什么這么講呢?房地產投資中的70%是流向城鎮居民住宅的,它的歷史需求峰值是1200萬—1300萬套,大體上相當于城市居民戶均一套的水平。這是根據人口結構及國際上的經驗等多種方法測算出來的,基本上得到了公認。這個歷史需求峰值2014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達到以后房地產的投資從總量來講就是持平,然后逐步下降,不會再上去了。
房地產的問題比較復雜。我前段時間想在北京買房,突然間房價漲得很厲害,說房地產已經出現拐點了。為什么房價漲得這么厲害?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我想講,房地產市場從來不存在全國性市場,都是區域性市場。在某個城市里,這個街道和那個街道,甚至轉個彎,房價都可能差很多。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有三個重要的趨勢。第一個趨勢是我們講得最多的農民進城,進城以后他要住房啊。第二個趨勢是城市結構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一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在衰落,另外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增長。像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些地方,是大的城市帶、城市群。為什么現在人們都朝這些地方去?現在的年輕人、大學畢業的同學們,一般都愿意到這些地方去,盡管有道路擁擠、住房困難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還是想去。為什么呢?簡單說就是創業的機會比較多、掙錢的機會比較多,因為經濟聚集,城市化程度比較高。這就是城市化的規律。最近東北現象值得研究。東北有些數據,可能不太準,說是最近幾年每年至少有200萬人往外走,導致當地的房子賣不掉。這就涉及農民進城進哪個城的問題。當地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民,不進東北當地的城市,直接到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去。中國的城市正在分化,一部分在衰落,一部分在更快地發展。很多地方是在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城鎮化,也有的是以前形成的城鎮化,特別是有些城市自豪地說,我這個城市1000多年前就有了。1000多年前的城鎮是不是有競爭力,要畫很大的問號。所以我覺得現在不要簡單說三四線城市怎么樣,三四線城市也分在什么地方。在幾個大的城市帶、城市群,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也不會很差。如果是人口凈流出、沒有競爭力的城市,就算是在省城里面,房地產市場也在嚴重地衰落。第三個趨勢就是大城市包括北京等特大城市,鬧市區相當一部分人想往外走,即所謂“郊區化進城”。像我這樣年齡大一點的,有些離退休的,或者有些不用坐班的—北京有些單位比如科研院所也不一定天天坐班,他們就愿意在郊區買房子,朝外走。大都市里面特別是鬧市區,太擁擠了,還存在空氣不好、交通不好、生活成本太高等問題。所以到發達國家去看,基本有錢人都住在郊區,在城里住的基本都是低收入者。這種情況在中國也已經發生了,要好好研究。
一線城市房價漲得厲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貨幣發行多了。貨幣多了以后到什么地方去?投資的標的物太少了。在深圳推高房價的資金,相當一部分來自投資或者投機需求。政府采取措施還是比較及時的,最近一兩個禮拜,深圳、上海等地的住房成交量包括價格都開始回落,有些回落幅度相當大。媒體上有些標題說一套房子一晚上掉十幾萬元、100萬元,等等。當然,那是大房子,聽起來也有點炒作了。
這反映出中國經濟一個很大的問題:投機性的東西太多,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很不利。一方面,抬高了這個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如深圳,之前大學畢業生很多人愿意到那兒去,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去不了了,房子買不起。另一方面,有些企業也準備往外轉移。所以,經濟問題很復雜。
(本文摘編自《北京大學理論名家大講堂(第一輯)》,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