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遍認知中的高污染、高排放行業,化工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減排挑戰。對此,近日,在2021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亨斯邁聚氨酯事業部亞太區總裁潘律民表示,作為一家外資企業,亨斯邁希望在“雙循環”下,能從外部來融入,變成一個內部的塑造者,提供不同的思路與路徑,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技術創新的方式,幫助中國企業達到“雙控”“雙碳”的目標,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亨斯邁是一家全球性特殊及特種化學品制造和銷售集團,總部位于美國,包括聚氨酯在內4大事業部在全球約30個國家運營超過70個生產、研發和經營機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亨斯邁成為該行業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
從2018年開始,亨斯邁全面向產業鏈下游布局,試圖通過聚氨酯技術解決方案,實現四大可持續創新,助力中國汽車輕量化、建筑保溫、冷鏈倉儲、管道保溫、現代農業等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
“碳達峰”和“碳中和”將決定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亨斯邁認為,企業發展和行業轉型面臨“減碳”和“節能增效”兩大元命題。為實現碳減排的可測、可行和可控,亨斯邁將在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和四大可持續創新方案的研發之中融入減碳指標和低碳設計,推出“減碳效益比”這一減碳衡量標準,助力聚氨酯上游生產和下游應用全范疇走向低碳。此外,亨斯邁將聯合合作伙伴全力打造觸及多個環境問題的綠色環保體系,將廢塑循環的持續推進和打造低碳產能、賦能下游低碳轉型等碳中和努力整合為一個體系,助力中國2030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目標的實現,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此前,亨斯邁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簽署碳中和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針對聚氨酯產業——從上游原料生產到下游材料應用——全生命周期進行碳足跡評價。
根據這份協議,項目研究團隊由亨斯邁和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組成,通過數據收集、調研和上下游產業協調溝通,研究上游基礎原料生產、中游中間原料加工和下游聚氨酯材料生產加工及應用,并將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納入統計范圍,試圖實現“從搖籃回歸自然”的全生命周期碳測算。
潘律民指出,“我們不是只看我們工廠怎么節能減排,而是更加關注成品變成汽車內飾、變成建筑保溫,變成管道保溫等后,在產品全生命周期里面到底能夠為社會減少多少碳排放?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核算的目標。”
作者:張曉鳴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