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為今后十五年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確定了方向,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保障。本文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以ICT產業發展視角發布的第二篇分析文章,重點分析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的六大重點任務之一——建設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
一、建設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明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人力資源和物質基礎雄厚,但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挑戰大、國際合作與競爭環境日趨復雜、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綱要》通過回應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把作為系統性工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作為發展重點,強調通過完善的法律體系、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科學的政策體系和前瞻的規則體系等多方協同,推進科技實力大幅越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等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實現。
二、構建和完善法律體系、管理體制、政策體系、規則體系的四維聯動,共同推進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
1、立法完善與司法保護傳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有力信號
近年來,我國立法機關在總結過往經驗和回應社會發展關切下通過立改廢釋,對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進行了修訂和完善,為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基礎。其中,擴大知識產權保護客體、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合理調整權利保護期等成為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和完善的重要亮點。然而,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仍面臨老問題與新形勢的共同挑戰。以ICT產業為例,在專利保護方面,標準必要專利糾紛,特別是跨國平行訴訟糾紛頻發成為困擾ICT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問題;在著作權保護方面,網絡版權保護面臨侵權技術門檻降低,新創作形式、新傳播方式、新版權商業模式等快速迭代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我國仍缺乏專門立法對侵犯企業商業秘密的行為進行規制。為回應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綱要》提出“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嚴密、內外協調的法律體系”。具體包括,第一,明確“開展知識產權基礎性法律研究”的工作,為知識產權基本法的制定和出臺作出布局,以回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銜接與協調的實際需要;第二,強調對知識產權單行法的適時修訂和完善,在保持法的穩定性的同時,推進法律規范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回應新業態與新技術的發展;第三,強調通過立法和修法對侵犯商業秘密、知識產權濫用、知識產權相關壟斷行為等影響創新的問題進行規制;第四,在司法方面結合已設立的知識產權專門法院、技術調查官、區塊鏈技術等實踐經驗,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知識產權保護、適應知識產權審判規律的特別程序法律制度。
2、科學規劃管理為知識產權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在中央宏觀管理、區域特色知識產權管理、涉外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發展。在中央層面,國家知識產權局通過印發《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指引》《全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方案》,適時對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進行細致解讀,公開年報等方式積極促進中央管理體制完善;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結合地方特色與發展實踐,制定、出臺知識產權保護規劃等,如北京2021年7月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發展規劃》;在涉外知識產權服務管理方面,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等機構的建立為企業處理涉外知識產權事務提供服務和指導。然而,我國知識產權管理體制的發展仍然面臨地區發展不協調、知識產權管理效能不夠高、知識產權涉外服務不夠全等問題的挑戰。為此,《綱要》提出“構建職責統一、科學規范、服務優良的管理體制”。具體包括,第一,強調中央管理、區域協調和涉外事宜統籌方面的建設和優化;第二,強調提高專業化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知識產權管理質量和效率;第三,確立多元監督自治的監管方式,構建政府、社會、行業、機構共同協作的監管體系。
3、尊重創新的政策體系促進知識產權保護與轉化應用
知識產權政策作為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手段,在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合理分配知識產權權益、促進知識價值實現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近年來,為促進知識產權相關成果的轉化應用,實現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局、財政部、科技部等分別或聯合進行政策布局,印發《關于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通知》,啟動實施科技成果所有權或使用權試點等,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知識產權價值的實現。然而,我國知識產權權益分配和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仍有提升空間。在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方面,以網絡音樂版權為例,2020年數字音樂市場收入超過百億,但仍有超過七成的音樂人收入在千元之下[1],數字音樂行業價值發展與創作者收入分配缺乏協調。在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方面,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實施率為57.8%,產業化率為34.7%,從專利實施主體情況看,企業作為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重要受益對象有較高的轉化動力,專利有效實施率達62.7%,而高校有效專利實施率僅為11.7%[2]。缺乏實施專利的技術條件、信息不對稱、缺乏可信的專利交易平臺等成為高校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重要阻礙。ICT產業發展需要適應技術的快速革新,學科和產業交叉融合是發展的重要途徑,促進高校相關知識產權轉化和運營是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為回應和解決上述問題,綱要提出“構建公正合理、評估科學的政策體系”。具體包括,第一,堅持強保護的政策導向;第二,堅持完善適宜創新發展的權益分配制度;第三,加強對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評估審查。
4、探索多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體系回應時代發展需要
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構建與數字時代相適應,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發展相契合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切實需要。近年來,我國立法、行政、司法機關都在積極回應數字時代發展的新需要,如立法機關在《著作權法》中對保護客體的擴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對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新領域專利申請審查規則進行完善;北京互聯網法院對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權問題進行判決等。然而,伴隨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仍有很多知識產權規則不明晰。以大數據產業為例,當前我國已經出臺《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回應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國家安全、數據安全、數據規范利用、個人隱私保護等問題。然而,知識產權相關制度體系卻缺乏對大數據時代知識產權規則構建需求的回應。為應對時代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需要,《綱要》提出:“構建響應及時、保護合理的新興領域和特定領域知識產權規則體系。”具體包括,第一,強調建立數字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回應互聯網、開源、算法、數據、人工智能等新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第二,加強特定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繼承傳統資源與文化,促進特定領域創新發展。
三、結束語
《綱要》從多個方面回應建設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知識產權制度構建的諸多問題,同時關注到ICT產業發展的前沿及未來方向。《綱要》通過法律體系、管理體制、政策體系、規則體系四個建設維度的明確,既立足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現實性、又不失前瞻性,對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行了部署。
[1]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十三五”中國網絡版權治理白皮書》。
[2] 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
作者簡介
端晨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知識產權、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的法律政策研究。
聯系方式:duanchenxi@caic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