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承諾,2021年深圳要辦15項民生實事;市財政局“鐵算盤”計算結果顯示,經初步匯總市區兩級預算,2021年全市九大類民生共安排3028.7億元,占全市財政支出比重達到64%。
深圳之所以如此“慷慨”地大手筆民生支出,有人歸因于深圳“財大氣粗”。非也!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深圳作為超大型現代化城市,需要花錢的地方多不勝數,為何獨在民生支出上如此“慷慨”?
個中緣由,在于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于“點滴歸民”的指導思想。增加優質學位供給、加大公共住房保障、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等等,市政府承諾今年要辦的民生實事,件件市民切盼,樁樁直抵民心。
同樣是支出,深圳在對民生項目“慷慨大方”的同時,卻在“三公”經費等方面非常“小氣”,甚至可以說是錙銖必較。
今年,深圳“三公”經費預算零增長,各單位所有預算支出項目全部納入財政評審范圍,市本級評審項目超過1.4萬個,壓減支出預算達到22%,其中嚴控類經費同比上年壓減40%以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正在嚴實落地。“小氣”與“慷慨”,乍看背道而馳,細看殊途同歸,同樣溫暖民心。
政府對自身“小氣”是為了對民生“慷慨”,自身過“緊日子”是為了老百姓過“好日子”。政府對自己“摳門”,嚴控“三公”經費、辦公樓建設及修繕費、會議費等一般性支出,才能對老百姓“慷慨”,拿出更多真金白銀投向民生領域,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這里的“小氣”與“慷慨”因果相依,本質上指向同一個方向——為人民謀幸福之初心。 (鄧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