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2日上午,白宮正式發布聲明,宣布特朗普政府將不會在5月后續簽伊朗原油進口“豁免權”。
同時,在這份聲明中,美國方面表示已經得到了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兩國的承諾,兩國已經同意“采取積極行動,以確保全球原油需求得到滿足,彌補伊朗石油退出帶來的供應缺口”。
在聲明發布后的一個小時,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中聲稱,以沙特為代表的歐佩克成員國們,“將在我們目前針對伊朗的全面制裁中,彌補原油產量產量落差”。消息一出,國際原油價格應聲上漲。截至記者發稿,布倫特油價升至73.81美元/桶,當日漲幅超過2.5%。
2018年10月,特朗普政府在宣布對伊朗進行制裁的同時,向八個國家和地區開放“豁免權”,允許它們進口一定額度的伊朗原油。之后,全球原油市場由供小于求立刻轉向供給過剩,原油價格從制裁前的超80美元/桶一路狂瀉,一度跌至50美元/桶關口。
在決定不再續簽豁免權之后,供需能否再度平衡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而這完全倚賴沙特和阿聯酋在之后的態度和作為。
“按照目前伊朗的出口規模來看,全球能源市場因伊朗出口歸零出現的原油供給缺口,大概在100萬-120萬桶/日。”4月22日,一位央企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沙特和阿聯酋2018年末至今的減產幅度來看,理論上講是可以很快恢復缺口供應。”
不過,她告訴記者,這一數字在不同機構的口徑下,差別巨大,真實數據究竟為何,有待市場的觀察。
供需缺口迷霧重重
如上述人士所說,目前市場對于伊朗今年出口數據的統計差別巨大,因此不同機構對于未來原油市場走勢的結論也大相徑庭。
依據彭博的統計,伊朗今年每日的出口量接近170萬桶;路透的統計為100萬-110萬桶;而國際船運數據監測網站Clipper Data給出的數據,則僅為每日70萬桶左右。
在意大利和希臘將伊朗原油進口“清零”后,2019年仍在進口伊朗原油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個。在數個統計數據中,中國的比例相差不大,均為40%左右,是目前伊朗原油的最大買家。
依據本報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我國港口進口量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中國合計進口伊朗原油為504噸,以桶為單位計算,前三月日均進口原油41萬桶。其中,中國進口的絕大部分伊朗原油由中石化購買。
本報記者以這一數據進行測算,2019年前3月伊朗的原油出口數據大致在100萬桶左右,這一結論也得到了國內石油央企人士的認可。“這個數據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結論。”她說,“一旦制裁落實,100萬桶/日的供應缺口將對全球供給造成巨大的打擊。”
同時,因伊朗出口原油均為中重質產品,而美國生產的輕質原油無法替代,所以,目前市場能夠快速有效彌補因伊朗帶來的空缺,也只有同在中東的沙特、阿聯酋等國。
“因此,接下來市場應該密切關注沙特的動向。”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五月份歐佩克的減產監督會、六月份的歐佩克會議,沙特有可能在此前后釋放出有關下半年是否增產的信號。”
產業鏈傳導效果不一
在國際油價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對于國內油氣產業鏈的勘探開發和煉化板塊,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影響。
下游方面,情況不容樂觀。
在本報記者本月初的采訪中,一位熟悉地方煉廠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抱怨,因去年油價過快下跌導致的高價原油庫存尚未消耗完成,需要將今年采購的低價油和去年的高價油摻煉,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22日,當本報記者再度采訪時他表示,目前高價油的庫存消化已經接近尾聲,但是煉廠依然難見盈利。“下游需求在4月一整月都很難再次提振了。”他說,“現在看,只能指望五月份市場出現好的行情。”
目前,受需求疲軟、加油站大打價格戰等因素,汽柴油的批發價格,并未獲得與原油價格等同的上漲幅度,國內諸多煉廠和加油站因此承壓,盈利能力非常有限。
上游方面,2019年中國原油的主力生產企業——中石油和中海油,均調高了資本支出的預計,希望通過擴大勘探開發的投入、加快產能建設節奏等方面,提升原油儲量和原油產量。
中石油方面,董事長王宜林曾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宣布,2019-2025年將在意味著全新勘探的風險勘探方面,每年安排50億元,這是此前年度投資的5倍。而依據中石油2018年年報,2019年安排在上游方面的資本支出達到2282億元,同比增16.3%。
中海油方面,其2019年設定的資本支出目標與2018年保持不變,均為700億-800億元,但從去年實際資本支出626億元的情況來看,這一目標如果實現,將會出現同比11.82%-27.79%的增幅。
因此,油價如果能夠保持一個適度高位,勘探的成果將更容易具備經濟可采性,對國內石油公司增儲上產的戰略實現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即便原油價格出現下跌,在經歷數年低油價洗禮后的中國石油企業,抵抗力也遠超過去。
“2018年中海油的桶油成本降到了31美元左右,以國際油價目前的情況來看,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石油方面,可能成本要高一些,不過依然可以有比較好的收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