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迅 上海報道
(資料圖)
擴張幾乎是光伏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必修課”,上機數控(603185)(603185.SH)更是將這種“從上到下”的擴產演繹到了極致。
8月29日晚,上機數控發布2022年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14.56億元,同比增加219.35%;歸母凈利潤約15.76億元,同比增加85.52%;“扣非”歸母凈利潤約13.23億元,同比增長65.57%。
今年以來,上機數控對光伏產業鏈進行一體化布局,除去組件環節,該公司布局范圍包括“從工業硅、硅料,到硅片,再到電池片”,這種大規模的擴張或是因為上機數控不想再“受制于人”。
預付款大增近六成力保供應
在2022年之前,上機數控在光伏產業布局上僅有單晶硅業務,產能大約在30GW。
但是由于光伏下游的裝機需求持續增長,使得原材料供不應求,硅料價格一路上漲,作為硅片企業的上機數控難免“受制于人”,這從預付賬款就可以一窺端倪。
上機數控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預付賬款達到13.03億元,較2021年末增加了4.87億元,增幅達到59.58%。預付款前五名中有4家是硅料企業,分別是大全能源(688303.SH)、上海東方希望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隸屬于東方希望集團)、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隸屬于協鑫集團)和新特能源(01799.HK)。
其中,預付給大全能源的金額最多,達到7.85億元,占預付款期末余額的60.26%;其次是上海東方希望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約為1.77億元,占比約為13.60%。
“7個多億的預付款給大全能源,放在銀行吃利息也不少了。”江蘇某光伏資深人士戲言,對于上機數控這種硅片企業來說,要么默默承受,要么自己做硅料,“從目前來看,光伏企業未來的商業化模式將趨向于一體化。”
或是為了解決這種情況,也為保障硅料的供應,上機數控在今年2月下旬宣布擬投資118億元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高純工業硅及10萬噸高純晶硅生產項目”。
上機數控2022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末,公司應收賬款為2.71億元,較上年期末增加約1.41億元,增幅為108.96%。
前五名的應收賬款情況是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下稱通合新能源)約為0.88億元,占應收賬款余額期末總數的23.23%;江蘇通蘇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約為0.43億元,占比為11.32%;揚州續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續笙新能源)約為0.42億元,占比為11.10%;通威太陽能(000591)(成都)有限公司約為0.42億元(下稱通威太陽能成都公司),占比10.99%;浙江愛旭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愛旭股份)約為0.40億元,占比為10.49%。
啟信寶數據顯示,通合新能源的股權比例是通威太陽能有限公司(隸屬于通威股份(600438))持股65%、天合光能持股35%。
如此看來,上機數控主要向上游的大全能源等硅料企業采購,然后將硅片銷售給下游的通威股份、愛旭股份等企業。
一體化戰略完成
有了硅料保障,上機數控開始擴張硅片產能,2022年6月,該公司預計投資148億元建設“年產40GW單晶硅拉晶及配套生產項目”。
國聯證券研報認為,該項目有望進一步提高上機數控的硅片市場占有率,預計到明年公司將擁有70GW硅片產能。
到了今年8月,上機數控又宣布,擬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50億元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建設“年產25GW單晶硅切片及年產24GW的N型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這意味著上機數控將首次向下游布局光伏電池項目。
在公告中,上機數控表示,“本次投資項目是公司在光伏產業鏈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在借助徐州當地政策及產業配套優勢下,進一步擴大現有產業規模的同時進行業務領域延伸,拓展建設TOPCON、異質結等N型電池產能。”
浙商證券(601878)研報認為,假設切片業務1分/W凈利潤、N型電池8分/W凈利潤,如滿產狀態下,測算合計為上機數控的中長期潛在業績增厚21.7億元/年。“同時,公司一體化布局將帶來環節間的潛在成本節約、也將進一步增厚公司綜合業績。”
上機數控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研發費用達6.4億元、同比增長312%、占營收比5.5%,主要是“公司持續加強對N型硅片研發,自主研發了半導體碳化硅切片機,向N型電池領域進行產業鏈延伸。”
為何一定要選擇“一體化戰略”?8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給上機數控董秘莊柯杰、證代趙芹發去了采訪郵件,但是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對方回復。
隨著一番擴產計劃宣布之后,上機數控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工業硅(15萬噸自建+15萬合資)+硅料(10萬噸自建+10萬合資)+硅片(70GW)+電池(24GW)”一體化規劃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