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監管層壓降、破剛兌等一系列嚴控措施推出,加快信托行業風險出清同時,也使信托公司眾多違規、違法行為無處遁形,監管層針對信托公司罰單更是屢見不鮮。
罰單多點迸發,罰金創歷史紀錄
中國網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一季度末,共有包括大業信托、浙金信托、四川信托、長城新盛信托、蘇州信托、國通信托、渤海信托、中信信托等9家信托公司被罰,累計被罰金額達4025萬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超163%。除渤海信托外,其他公司罰單信息均來自銀保監會,而各家公司被罰情況又各有不同。
在9家被罰企業中,四川信托格外引人注目。其所領3490萬元罰單,不僅在本季拔得頭籌,更是創造我國信托史罰單金額新高。其所涉公司治理不健全,違規開展固有貸款及信托業務,資金流向股東及其關聯方;穿透后單個信托計劃單筆委托金額低于300萬元的自然人人數超過50人;違規推介TOT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13項違法違規問題總數,也超過其它8家公司被罰原因總和。
中國網財經注意到,除渤海信托、長城新勝信托分別因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違規設立子公司、抵押物評估嚴重不審慎,分別被罰100萬元及150萬元外,其他被罰公司被罰金額均在百萬元以下。另外,僅對渤海信托開出罰單機構為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其他處罰機構均為各信托公司主管地方銀保監局。
具體來看,浙商金匯信托、中建投信托、國通信托、蘇州信托、中信信托、天津信托等信托公司,分別因未按監管規定及時進行信息披露;貸前貸后審查不嚴導致大額信托貸款資金回流借款人他行賬戶,并最終導致貸款資金用途與信托貸款合同約定不一致;未按照相關監管規定準確反映信托業務風險狀況;信托資金未按約定用途使用;資金池墊付風險項目未按要求計提減值準備等被罰。從一季度信托公司被罰原因來看,信托公司違規行為呈散點偶發態勢,這也進一步反映出信托行業所面臨風險形勢復雜性。
信托研究員帥國讓對中國網財經表示,信托公司違規行為呈散點偶發態勢,說明信托公司在以往展業中存在違法違規事實,忽視對風險的防范以及公司治理存在混亂現象。罰單創歷史新高,表明嚴監管態勢未變。其預計未來強監管依舊會持續,罰單依然會存在。
項目違約數量同比增加,涉及項目金額縮減
中國網財經記者發現,嚴監管促使行業被罰金額創歷史新高同時,一季度信托業總體項目違約數盡管出現同比、環比雙上升,但總體違約金額出現同比明顯下降。
公開數據顯示,一季度信托業共發生65起違約事件,違約金額達278.28億元;與去年同期行業共發生62起違約事件,違約金額達419.67億元相比,雖然違約項目數量有所上升,但總體違約金額同比下降達33.69%。
一季度數據環比去年四季度行業共發生53起違約事件,違約金額達251.67億元,分別出現22.64%及10.57%較大漲幅。而與去年四季度類似,一季度信托項目發生違約仍主要集中于房地產、工商企業領域;一季度,房地產領域共發生20起違約事件,違約金額高約115.76億元,排名第一;工商企業類項目,一季度共發生15起違約事件,違約金額約98.31億元。
對于行業違約項目出現同比、環比不同情況,帥國讓對中國網財經解釋道,信托產品違約規模同比大幅下滑,表明信托行業風險逐步得到釋放;伴隨信托公司治理機制改善及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疊加嚴厲外部監管,預計后續信托產品違約有望走低。但相關數據環比出現反彈情況,怎說明當前信托產品風險依然較大,嚴格防范業務風險擴大不容忽視。
一季度,信托公司遵循“兩壓一降”的監管導向,持續控增速、調結構。未來,伴隨正在籌備中的相關監管政策,2021年信托行業大概率仍將面臨嚴監管態勢,此背景下信托業風險形式將如何演化,中國網財經將持續關注。(記者 鹿凱)